由於多年來評選結果與實際不符,並且對今年 “回家過大年”的主題來説沒有太大意義。記者通過春晚宣傳組證實,觀眾已習慣的“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評選”今年將被取消。(11月14日《北京晨報》)
央視春晚雄風不再,日漸式微,實在是不爭的事實。近30年過去,春晚魅力銳減,收視率每況愈下,精品之作越來越稀缺。“我最喜愛的節目評選”無疑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適時取消,回歸理性,或是壯士斷臂式的自我療救。無論如何,都需要“以資鼓勵”。
不能不指出,春晚走進了獨家壟斷,封閉運作的死衚同,任何的自我救贖恐歸於無效。導演永遠出自央視內部;除了1985年臨時改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從未離開過央視一號演播廳的春晚,固然自成一家,卻也形成了“開場鑼鼓+串聯歌曲+爆笑小品+主旋律式的煽情結局”一成不變的模式。雖然2006年曾試圖“開門辦春晚”,但僅僅是地方電視臺主持人提著燈籠大拜年,最終形式大於內容。可以想像,近30個春晚,基本上拘囿于1號演播廳1800平方米的束縛之內,本位主義狹隘心態只能路越走越窄,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和日益疏離,自是難免。
依然未能擺脫太多的政治訴求與祥和歡樂的理想重任,與公眾日益開放思想日益自由文化需要日益多元的時勢大相徑庭,春晚也無法擺脫順昌逆亡的宿命。當然承載著必要的敘事,但更多的當是民間話語,公民視角,但每屆春晚都承載了太多的主流意識形態,凸顯了宏大的敘事功能和政治願景,歌舞昇平之下難掩內容的蒼白,諷喻功能的失喪,民生關懷的缺位。
春晚同樣未能走出名人崇拜的陷阱,以至於江郎才盡。演職員表上始終是一群老面孔,儘管一些大腕兒也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勝一年”,卻依然蟬聯冠軍。一些作品不得不抄襲舊作,以撐臺面。近幾年,以創造流行的春晚更是變身為流行的依賴者。從爭用網路流行語,到熱炒網路歌曲,仿佛找到了靈丹妙藥。可毫無創意的投機取巧,其結果不免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更堪憂慮的是,春晚依然未能走出唯我獨尊、孤芳自賞的誤區,成了互網聯時代鬱鬱不得志的獨行俠。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部落格上曾公開炮轟:“這樣的虛偽無聊加貴族似的晚會,給教師和學生們烙下的印跡就是課堂上説真理一千遍,敵不過年三十一個濫春晚!”甚至稱之為“一缺感動,二缺靈魂,三缺創新”。(2月16日《南方日報》)如此“三無”卻每每要評選“最優秀”“我最喜愛”,實在勉為其難。
由精品到粗品到贗品,跛子裏面拔將軍,自然成了不能承受之重。為了維繫既有的輝煌,維護某些牛人的壟斷地位,不得不上下其手,以至於“多年來評選結果與實際不符”。因此,早有人主張取消央視春晚的節目評選。事實上,就連春晚本身同樣面臨生存危機。在網際網路廣泛應用,自媒體日益發達,公眾自我抒情自主表達自由思考,娛樂休閒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若依舊走不出政治傳聲筒的窠臼,創新乏力,年年花相似歲歲人相同的春晚,被邊緣化將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