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影視生態環境

時間:2011-09-06 13:51   來源:人民日報

  在慶祝建黨90週年的日子裏,電影電視界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獻禮作品,觀眾反響好,業界評價也頗高,不僅成為電影人和電視人的驕傲與榮光,也是整個影視市場的重要收穫。然而,重大節慶並不常有,舉全社會之力、調動各級行政之手精心組織獻禮作品,畢竟是非常規的文化現象。所以,儘管不時有優秀的大片熱劇問世,挑著影視産業的大梁,但考量處於常態的影視業的話,情況卻並不樂觀。問題不僅僅呈現于作品表像,更多的是沉在下面,滲透在影視生産的各個環節之中。

  影視創作過分地倚重娛樂力量,崇尚娛樂精神,以為民找樂、助民狂歡為藝術理想和上佳境界。電視欄目專注于呈現歌舞昇平,忙於萬民選秀,熱衷於熒屏相親,醉心於表現市井情懷和世俗慾望。而電影創作則諜戰、熱戀、穿越、翻拍成風,原創力疲軟,追求奇觀效應,藝術操守難以維持。崇高的藝術理想被邊緣化了,於是才會躲避神聖,調侃莊嚴,消解責任,走向粗鄙。恩格斯100年前痛斥過的“小市民鄙俗的習氣”又在影視創作中伴隨著滾滾紅塵堂而皇之地瀰漫開來了。

  大作熱劇的研討會常常開成了喜笑顏開的慶功會,總結的多,批評的少,碰撞、對立、論爭更是難得。傳統報刊的影視批評雖然由滯後變超前了,但是這超前更多的是在發揮宣傳、造勢、助推的功能,也是一派宣傳冊和表揚簿的模樣。面對影視産業不良作品的不良傾向,影視批評經常缺席失語,缺少引領力量和匡正力量,也未能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網路上的草根批評固然熱鬧,但是直陳弊端的真話少,而且有時“逆耳忠言”難逃網路上的暴力圍攻。

  電影市場急功近利,抓大放小,熱衷於接納大投入、大明星、大宣傳的所謂大片作品,而對有誠意、有銳氣、有上佳藝術品質的中小成本影片,要麼拒之門外,要麼讓它“一日遊”。一切皆以票房為宗,這讓今天的電影市場變成了大片和熱片的市場,多樣化的藝術種類和藝術風格在電影院裏難覓其蹤,談何姹紫嫣紅?而電視市場更是輪番重映熱播劇,競相仿傚品牌欄目,致使各個頻道重復度高,品種單一,創新能力匱乏。而片面追求收視率,惡性爭奪收視群,更加催生跟風與克隆。

  對於影視生産,一些管理部門都是管理有餘,扶助不足,常常集中在對作品報批立項的管理和完成片的審查管理,而對影視創作的源頭——劇本創作和引進,普遍表現為藝術扶助功能的欠缺。作品品格之高下皆源於劇本,在劇本階段卡住惡俗低下的“癌細胞”,不讓它成活蔓延,這才是事半功倍的源頭管理。不能把壓力推到最後一道關口,相反,最重要的是認真守住劇本這第一道關口,優勝劣汰,去粗取精,給予好的作品制度支援、藝術扶持和資本支撐。

  影視業是個聯繫密切的生態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下,似乎市場首當其衝,市場的短視、浮躁和低俗備受責難,創作上出問題也從市場找原因,認為一切源於市場。其實市場是作品培育的,什麼樣的作品培育什麼樣的市場,什麼樣的影視風尚引領什麼樣的影視市場。另一方面,作品創作又受理論引領,受批評匡正,批評乏力,創作自然失衡。積極有益的影視批評的出現,既需要批評者的勇氣和學識,更需要批評環境的民主與文明。

  優化影視生態環境,需要從影視生態鏈的各個環節入手,綜合治理。歸根結底,作為文化生産的參與者,影視産業需要有自覺的文化擔當和責任意識,優化自身生態鏈的各個環節,也合理化環節與環節之間的有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整個影視生態鏈的平衡,促進影視生態環境的健康,為中國影視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科學的理念引導、創新的機制支援和有力的産業推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