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微博小説”《圍脖時期的愛情》正式出版後,關於“微小説”的討論進一步被提上臺面。褒揚者盛讚其“以小搏大”,以區區百餘字試圖和動輒上萬言的傳統小説分庭抗禮;同時,批評者表示悲觀,認為“微小説”不過是網路上諸多新鮮嘗試的一種,在潮流過後必將走向衰落。
“微小説”以“微博”這一新興社交網站為載體,起初只是微博用戶的獨立創作,處於基本無聲的狀態。直到2010年年末,坐擁微博市場半壁江山的新浪舉辦了“微小説大賽”,獲得了公眾的廣泛參與,在短短兩個月之內,大賽便收到了23萬份參賽作品。“微小説” 因為這項賽事一度被推向了話題中心。
以《圍脖時期的愛情》為例,可以看出“微小説”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情節跌宕起伏。由於篇幅所限,無法進行長篇的鋪排,只能以新奇取勝,所以大部分的創作者都採取了“抖包袱”的手段,在最後一刻達到了故事的反轉。二、讀者對創作過程進行了高度參與。《圍脖時期的愛情》這一連載的“微小説”在這一點上更為突出:除了男女主角的愛情主線,其他分支內容大部分由讀者提供,根據他們的真人真事進行改編。三、反映當下事件的時效性。與傳統小説“十年磨一劍”的漫長過程相比,“微小説”處於具體的時間序列之中,無論是政治時事、經濟民生,還是網路評論、娛樂八卦,都可以如“吸星大法”般迅速地吸納,或者化為情節元素,或者進行二次傳播,或者褒貶調侃。
“微小説”的流行究竟出自何種原因?據2010年出爐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每人平均年閱讀量僅為4.5本書,但是這一數字僅僅局限于傳統閱讀。有諸多網友表示,在網路時代,“微小説”應該也被納入參量之中,這一民間的呼聲與王國維先生早年所説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有不謀而合之感,對於“微小説”的價值判斷和前景預測歸根結底還不能脫離當下:“微小説”實際上是應“碎片化”的時代特徵而生,緊張繁忙的快節奏生活讓人不堪重負,清茶一杯、手不釋卷的悠然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可多得的奢侈。我們行走于都市喧囂之中,連貫閱讀的可能性被消解,於是,“微小説”“短信小説”“手機報”等新形式應時而生,區別於“手機報”的單一媒體特性和“短信小説”的喃喃自語,“微小説”兼有文學和媒體功能,又同時滿足了現代人的電子社交需求,其興盛也就順理成章。
“微小説”似乎是一場廣場式的文學狂歡。“文學”走下了高高的殿堂,“與民同樂”。但是在興盛背後,也暗藏了不可回避的危機:文字的零碎和短小固然輕便快捷,但同時對情節的構思也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圍脖時期的愛情》區別於其他的“微小説”,關鍵在於它實際上是數百條“微小説”的集合體,才訴説了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而這一類別中的大多數,還局限于每條之間的“各自為政”。為了在寥寥數字之間博人眼球,“高度複製”的危險已經初見端倪——曾經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微小説大賽”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非腐即鬼”。再者,“高度參與”是社交媒體的固有屬性,“微小説”的傳播廣度也仰仗於此,但是,眾聲喧嘩的環境下,作者的主體性何在?尤其在創作連載性的作品時,讀者們過多地“指點江山”對於作者會是一次次週而复始的干擾過程,是讓作品在“意願之流”中隨意沉浮,還是毅然掌舵?其中平衡之術,是“微小説”創作者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