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功勳市民”稱號,漢口江灘星光大道上量身定制的銅像,外加來自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共計110萬元的獎金,近段時間的李娜可謂風光無限、收穫頗豐。法網奪冠的轟動效應,非但沒有因為溫網次輪出局降溫,反倒在外媒的力捧下,李娜儼然成為中國體育新的國際化代言人。
就在李娜對撲面而來的榮譽應接不暇時,另一位中國體育的旗幟性人物劉翔正用亞錦賽的四連冠,宣告著自己奧運回歸之路的順暢。
和劉翔一樣的是,李娜也因為自己具有突破性的成績和個性十足的表現,成為中國體育的“吸金王”。但和劉翔不同的是,如今的李娜已經是地道的“個體戶”——自己安排行程,自己養活團隊,自己支配獎金。就像所有的職業選手一樣,李娜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捨棄部分比賽,甚至包括奧運會、亞運會。
這就是專業體育和職業體育的區別,而劉翔和李娜恰恰以代表人物的身份,為兩種體育模式做了最好的展示。
儘管李娜並不喜歡“單飛”一詞,也坦言今日的成功是沾了舉國體制的光。確實,如果不是小時候在少體校練羽毛球的經歷,可能中國體壇就少了位網球大滿貫冠軍。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北京奧運會後網管中心出臺的“單飛”政策,這位湖北姑娘也不可能在29歲的年紀攀上職業生涯的頂峰。
李娜説自己是個喜歡自由的人,正是這兩年有了舒心的環境、如意的團隊以及高水準外教的量體裁衣,才讓她完成了從“要我練”到“我要練”的昇華,實現了中國網球人此前連想都不敢想的夢想。
而正在李娜忙於應付各方盛情時,由她的成功所引發的關於舉國體制存廢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歇。
勿庸置疑的是,中國能夠在短短幾十年裏一躍成為世界體育大國,坐上奧運會金牌榜頭把交椅,在亞運會上拿金牌拿到手軟,除了幾代體育人的付出和努力,舉國體制功不可沒。而這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裏,確實起到了振奮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榮譽感的作用。
但這種以奧運奪標為終極目標的“倒金字塔”式精英體育培養體系,能培養出劉翔卻未見得能培養出李娜,更重要的是,它已經無法在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道路上發揮更多的作用。尤其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今時今日,可以令國人感到自豪的地方很多,已完全沒有必要單純地通過體育成績來實現為國爭光的目標。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亦曾在北京奧運會後明確了未來將向大眾體育傾斜的政策,讓老百姓身康體健、孩子們健康成長,讓“終身體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經成為現如今中國體育所承載的第一要務。而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形態,由純粹的專業體育在部分項目上向職業體育轉身,也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慶倖的是,李娜的成功證明了這種轉身的可能和必要。對於那些職業化程度較高、商業化運作相對成熟、受眾廣泛的運動項目而言,將其從舉國體制內放飛,不僅可以騰出更多的經費用於大眾體育,説不定同樣可以收穫更多類似李娜法網奪冠般的驚喜。連在東南亞的藤球職業選手,都可以靠參加自己本國的藤球職業比賽過上富足的生活,中國那些職業聯賽已開展多年的運動項目,像乒乓球這種恨不能打遍天下無敵手、群眾基礎又很雄厚的運動項目,何嘗不能嘗試在市場大潮中踏浪前行、自給自足呢?!
當競技體育不再把奧運當作唯一奮鬥目標,當體育無需再背負太多的歷史使命,職業體育完全可以以更職業的姿態呈現出勃勃生機。而專業體育和職業體育,完全可以像劉翔和李娜在各自賽場上痛快馳騁一樣,在各自的體制內良性迴圈。
每個時代都會有與時代合拍的突破和轉變,李娜能在“單飛”後直上雲霄,是一個個體樣板式的成功,更是體育向本質回歸的轉捩點。
體制的適度寬鬆讓李娜得以解脫,而李娜的成功也給舉國體制松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