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找到主流文化的一根線

時間:2011-07-06 13:54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觀點

  創作主旋律作品時,我們有一個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翻拍,不是炒冷飯,也不是臨摹,而是希望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更好的創作和發展

  在主旋律影片中,明星越來越多,有時候模糊了片子的焦點,大家都去看明星了,反而忽視了故事本身            

  激情七月,從電影到電視,紅色題材都是絕對的主角。然而,也有遺憾:翻拍成風、惡搞成趣、娛樂化演繹、山寨化制作……

  新時代,主旋律如何成就經典?這是一個新命題。

  電視劇導演高希希,憑借對畫面和鏡頭的熟練駕馭,用影像塑造了一批作品:《幸福像花兒一樣》、《歷史的天空》、《垂直打擊》、《三國》……他執導的主旋律作品真實大氣,風格細膩,詮釋堅守,呈現信仰,精雕細琢的雄渾中閃耀著正義之光。

  7月5日,高希希做客本報文化講壇,為我們破解時代命題。

  ——編者            

  我們這一代人“生在紅旗下,長在陽光里”,基本上是看著紅色經典長大,又隨著這些紅色經典慢慢變老。

  在六七歲的時候,我看了第一部電影《南徵北戰》。現在回想起來,那些經典臺詞,每一句我幾乎都能背下來。但最經典的,是那種質樸的理念。

  所以說,紅色經典作品應該能夠超越時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更加沉淀,不因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過時”。通過這些經典作品,我們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靈魂精神,能獲取成長的力量。

  紅色題材

  細節是歷史的表情

  什麼是紅色題材?什麼是主旋律影視劇?以前的定義太窄了,認為只有唱高調、反映某個很重要的國家理念,或者刻畫某個英雄人物,才是主旋律作品。主旋律的外延應當拓展——只要是宣揚主流意識形態的作品,都能被稱為主旋律。這里所弘揚的主旋律,不是教條化的訓導,而是藝術性的創造。

  主旋律影視劇,首先要真實。影視劇的影響力還是蠻大的,我們要對下一代負責。當知道很多中學生拿《三國》當作歷史來看,我就老有被人拍背的感覺:“你要注意自己的責任。”

  但藝術真實,不等于歷史教科書的真實。作為文化產品,影視劇對于歷史真實和詩意性把握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呈現歷史之像,又要融造藝術之境,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面對這類作品的創作,我們有一個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在創作時,一般追求三個層次:一是人物、事件、場景的真實性;二是歷史氛圍的真實性;三是歷史潮流的真實性。

  對主旋律概念重新理解,需要在創作中做到樸實與平民化。電視劇《歷史的天空》中姜大牙的英雄形象,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不拋棄、不放棄”的時代精神,以及《闖關東》向我們展示的“寬恕”精神,都凸顯了新的時代精神,反映的是一個群體意識,這都是主旋律的體現。

  《歷史的天空》為什麼受到歡迎?有一些老幹部對我說,他們看了之後非常感動,因為這部劇不說教,很真實,符合那個年代共產黨員的感受。人物並不“高大全”,但生動而又可信,在觀眾的心中就立住了。

  我老是強調一點:細節是歷史的表情,要是沒有細節的表現,歷史就會變得模糊,它的生動性就喪失了。而真實和細節,就要求創作者必須“接地氣”。很多紅色經典作品的創作者,都是從戰爭中來,從部隊里來,寫出來的劇本帶著勃勃生機和泥土芬香。

  我小時候隨著父母被下放到農村,到了井岡山地區,這其實就是“接地氣”的一筆財富。要是沒有這些經驗,我就無法拍出《歷史的天空》這樣的作品。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