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千年來一直是國人津津樂道的文化標簽,人們總希望在他們的身上,窺見些什麼。在這新一屆高中畢業生填報高考志願之際,歷屆高考狀元們的專業選擇,再一次被人們所關注。有記者就此對遼寧省2001年來産生的高考狀元展開調查,6月21日的《新文化報》披露了這一調查結果:23名狀元中,有10名狀元,無論自身是文科還是理科,都選擇了經濟管理專業。
10/23,分子之大令人咋舌!調查的範圍雖只是遼寧一省,可窺一斑而知全豹,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情況大致類似。縱觀近現代史,還沒有哪個時期的學子這麼鍾情經濟管理。回顧一下,五四時期,高揚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立於時代潮頭的知識分子們選擇的是向西方探求拯救中國的良方,期待從肉體或精神上拯救國人;新中國成立的最初17年,優秀的學子懷抱科學建國的理想,更注重於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即便是高考制度恢復到2000年之間,狀元們的專業選擇也體現了多元化,遍佈外語、法學、數理化、電子資訊、自動化等多個領域。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近10年來在學業上出類拔萃的狀元們紛紛選擇經濟管理專業?很值得深思。
以常識論,經濟管理專業很難出科學家、發明家,但卻容易出企業家和高管。這透露出一個資訊:從事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習,目標就是成為企業家、高管,坐擁鉅額財富或者顯赫的權勢。不久前,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對學生説:“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説是我學生。”原因呢?董教授説得很明白:他從事的專業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財富意識。並聲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狀元們的選擇由此可見端倪,和其他時代相比,如今的學業上屬於鳳毛麟角的學子已經少有了更崇高的境界,更看重的是現實的利益。
如果説這是新新人類的集體墮落,或許言過其實,但是,他們的理想、胸襟、抱負,確實不能和懷抱救國救民理想的前輩抗衡,是毋庸置疑的。
這叫人嘆惋。惋惜之餘,不由得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新時代最為傑出的學子們降低了思想境界?
自然,這種選擇也是時代精神的折射。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時代。要想讓經濟列車在高鐵軌道上安全運作,就必須有一批精通經濟管理的人才。但是,學子們選擇經濟管理專業,似乎大多不是為著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是奔就業而去的。東北師大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劉實透露了玄機:“經濟管理類的就業情況不錯,社會需求是有的,一般同學們的去向是企業。”原來,他們看中的多是就業,是到企業發財。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
這種悲哀,來源於拜金主義的盛行,來源於整個社會對財富的貪婪追逐。某些群體,甚至於流行一種觀念:娼可以,但不能貧。即便是高級知識分子,如董藩教授,就敢於毫不臉紅地宣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假使從事非經濟類的其他科學的研究,清貧是難以避免的。為了不使自己處於“恥辱和失敗”的境地,狀元們紛紛選擇經濟管理專業,也就順理成章了。(謝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