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莫以“錢景”論前景
時間:2011-06-03 10:33 來源:人民日報
私下裏曾經有出版社的朋友問我:“你覺得全國書市還有繼續辦下去的必要嗎?”我知道提問者的潛臺詞:他們認為已經有了每年一次的全國圖書訂貨會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再繼續參加一個大同小異的書市是對人力財力的浪費;更何況,近些年書市的交易功能有所弱化,參加書市不一定能帶來很大的直接收益。
但是,我想文化的價值不能單純用經濟效益來衡量——雖然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指標;對於讀者尤其是那些遠離北京等文化中心的讀者而言,一年一度的全國書市是他們蒐羅最新最全書籍的最佳平臺,是與傾慕已久的作者近距離接觸的最好時機。沒有了這樣一個書市,愛書人的心情又向何處安放?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命的密碼。民族盛衰浮沉的命運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一個以求知、進取為文化特徵的民族即便暫時遭遇挫折也一定會重新崛起。二戰時,英國倫敦的一家圖書館被納粹德國的空襲摧毀,可就在冒著硝煙余燼的廢墟裏,幾位讀者依然泰然自若地翻檢圖書。這一場景經攝影記者的鏡頭而廣為傳播,成為英國人民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寫照。越是困厄,越要求知上進;對知識的不懈追求是一個民族自立自強、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
我們中國人對此也有深刻的體會。1985年《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在北京王府井舉行首發式的時候,購書的人流竟然排到了長安街上,令時任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的吉伯尼感慨不已,他説:“中國人對知識的渴求如此強烈,一定會使中國再次成為強國。”時間證明了他的判斷: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中國人在物質上富足了,但我們的精神追求似乎並沒有同步跟上,國民閱讀率偏低屢屢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以至於許多人懷念80年代那股單純熾熱的文化情懷。就拿《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來説吧,該書的日文版至今已售出70萬套,而中文版儘管每年都要重印但只售出了20多萬套。日本人口只有中國的1/10,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銷量卻是我們的數倍。這背後不僅僅是國民收入上的差距,更是文化素養和文化觀念上的差距。
因此,對我們來説,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站在這個角度看,全國書市就不是可有可無的了。相反,書市是擴大圖書影響、吸引讀者閱讀的重要平臺。在短短兩天的書市裏,數以萬計的市民涌進這片書的海洋,自由徜徉,其影響面之廣是任何媒體宣傳也替代不了的。
與以往相比,現在的全國書市已經不單純是圖書交易的場所,更成為展示出版成果、交流出版經驗、擴大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對於地方政府而言,10萬人參展不僅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更是提升城市形象、宣傳城市發展的重要契機。因此,近些年每屆全國書市都有數個省市搶著申辦。這也體現出地方領導者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文化自覺。
現在如果單就物質享受而言,許多中小城市並不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差,考慮到房價和悠閒的生活節奏,小城市的生活恐怕比大城市更舒服。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難以割捨“北上廣”呢?豐富多彩、時尚前衛的文化生活恐怕是個重要的因素。在目前城市建設大同小異、物質生活幾無差別的情況下,未來只有營造出獨特而迷人的文化氛圍的城市才能從競爭中勝出。而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的全國書市無疑是個很好的機會。
當然,對於出版界而言,與其責怪國人不愛讀書,倒不如認真想一想:是不是我們出的好書還不夠多?是不是我們的宣傳推廣做得還不到位?是不是我們對讀者需求把握得還不夠準確?畢竟讀者的需求是出版的生命,也是書市的生命所在。(張賀)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