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的“網絡新思維”
時間:2010-11-29 13:31 來源:-人民日報
11月27日,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結束了西雙版納考察行程,離開彩雲之南。
作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西雙版納的經濟社會躍遷需要大眾傳媒的鼓吹吶喊。版納人這次向一些知名網友發出邀請。客人中,何三畏的新浪博客訪問數92萬人次,“三糊涂”的搜狐博客訪問數233萬人次,溫星的騰訊博客訪問數362萬人次,“五岳散人”的鳳凰網博客訪問數1294萬人次……借助這些網絡名人作形象推廣,版納人可謂獨具慧眼。
西雙版納雖地處邊陲,但今年以來政府與民眾之間通過網絡形成的互動效應,讓人回味無窮。
年初,西南大旱,潑水節在網上引起爭議。有人指責說:老百姓缺水,搞潑水節太荒誕。刀林蔭州長明確表示:“潑水節對于傣族的意義相當于春節,肯定要過,問題在于怎麼過。”州政府新聞辦主任段金華在博客、微博中解釋:西雙版納不會因為幹旱就取消過節,當地民眾安排了許多祈水求雨的內容,是希望甘霖早降造福人間,這實際上也是潑水節的內涵之一。
中年才開始接觸鼠標、鍵盤的段金華,現已能嫻熟地利用互聯網做地區形象營銷和輿論應對。他在論壇上看到外地遊客對西雙版納旅遊景點收費的批評,第一時間跟帖說:“樓主:我是西雙版納州新聞辦負責人,對你在西雙版納的遭遇表示歉意,我們已安排有關部門調查處理此事,希望你有空和我聯係。”對于民族婚俗的參與性活動是否應該收費,他在博客里懇請網友們各抒己見,“不吝賜教”。他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網絡分享、轉發信息。因為他相信,互聯網正在成為“話語平臺”、“信息集散地”,政府不妨以緊貼民生、平等對話、尊重敬畏的視角,觀察輿論,連接各方。
其實,善待互聯網、善用互聯網、善管互聯網已在雲南各地蔚然成風。今年6月,曲靖市馬龍縣遭遇特大暴雨,市委宣傳部的官方微博——“微博曲靖”和宣傳部長何華的個人微博立刻開始圖文直播馬龍災情與救災。國內第一個省級官方微博“微博雲南”去年11月21日第一天上線時,就發布了昆明市螺螄灣群體性事件的真相和處理結果,現有“粉絲”3萬多人;而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的騰訊微博“粉絲”已有240萬人……
徜徉在西雙版納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中,鳳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樓前,香火飄渺的佛塔佛寺間,伴隨著悠然覓食的亞洲象,舒展羽屏的孔雀,對這個多民族聚居區“兄弟姐妹憑緣分,相親相愛是一家”的樸素哲學會有深切的體會。這里的傣族先民曾以天然貝葉為載體,創造了古老的貝葉文化;今天在互聯網時代,他們正在開啟社會各界和諧相處、官民良性互動的網絡新思維。
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