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豈能成了送禮節

時間:2010-09-09 09:39   來源:紅網

  9月6日,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7日,記者連線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人士,對方告訴記者,此次上海市七寶中學等十所知名中小學的聯名倡議書,是學校之間自發的,“後來上報後受到我們的重視,這才挂在教育部網站上”。據悉,這是教育部首次以學校聯名的方式挂出不收禮的倡議書。(9月8日《山東商報》)

  學生給老師送禮,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什麼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條肉幹兒做見面禮,我不會拒絕收留他做學生的。”“束修”是十條綁在一起的幹肉。可見,這里的送禮,一是學費,二是相當少,只是象徵性的。

  我們向來有學習老祖宗的傳統,可真諦沒學來,都學到斜道上了。且不說既然收了學費,收禮已經沒有了正當性;但說這禮,也是越來越大、越來越重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韓愈的話。這里的道應當是大道,是品格之道;授業、解惑,才是教授知識、傳授技能。可我們對教師的理解,只剩下了授業、解惑,甚至把傳道也理解成了傳授技藝之道,而恰恰忽略了品格之道。弱化的道德意識,最終讓教師這一職業淪為一種知識與金錢的交易。學生交錢來學,教師收錢來教。由于老師面對著眾多學生,哪個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就不得不跟老師搞好關係;而送禮,就必然成了手段。

  面對一班學生,老師該以什麼標準因材施教?在日本,對于差生,也就是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老師往往更下功夫一些;而對于好學生,因為學習主動性比較強,可以少費心。可在我們這里,老師對差生的額外輔導、補課成了一種美麗的傳說和久遠的記憶。要想得到老師的照顧,學生和家長就必須採取送禮這樣的手段,才可以達到。

  師道尊嚴為什麼會淪喪?說大環境使然,不能說錯,但至少不夠全面。在我看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每況愈下,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這個職業,應當是社會上最優秀的人從事的。畢竟,教師的水平和素質決定了學生的水平和素質,而學生的水平和素質,又決定了整個國家的水平和素質。但現實中,因為教師待遇等諸多問題,師范院校、教師職業往往並不能吸引社會上最優秀的人。200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並規定4年大學畢業後必須到中小學任教10年以上。免費吸引,協議約束,從中不難看出教育優秀人才的匱乏,人們對教育職業的態度。

  無法聚集優秀的人員,這個隊伍整體素質就不可能提高。于是,各種有關教師的負面新聞,衝擊人們的眼球,收禮現象無需贅言;教師侵害學生人身權益的現象也不絕于耳。

  教師節來臨之前,充斥媒體報道、大眾輿論的不是師道尊嚴,而是教師節送禮現象,不能不說遺憾。而教育部網站這個時候刊登由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的倡議書,也讓我們看到了教師收禮現象的嚴重程度。對于倡議者,對于那些做到不收學生禮物的教師,我致以敬意;但我們還必須看到,僅僅靠倡議還是遠遠不夠的。防止教師節變成送禮節、收禮節,恐怕還需要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