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火了。據報載:暢銷小説《杜拉拉升職記》賣出150多萬冊;徐靜蕾自導自演的電影版公映票房850萬元,創下華語片首日新高;姚晨主演的話劇版,以及陳銘章導演的30集電視劇,相繼出爐。足見“杜拉拉”的迷人魅力。
按理説,小説中的杜拉拉形象算不上漂亮,也沒有背景,完全靠自我打拼,從一個職位平平的行政助理,成長為優秀的人事行政經理。
她的經歷揭示了職場生存的一個重要玄機,即職場玩兒的是情商!很多新人不懂得職場之道,故而有網友“看一遍杜拉拉,職場情商就可以提高10分以上”的評論。
杜拉拉的“職場情商語錄”也是深入人心:“打工的人要搞定很多關係,比如搞定上司,搞定下屬,搞定同級,搞定內外部客戶。”
“改變你能改變的,適應你不能改變的。”關於情商,有一個很有名的“軟糖試驗”,是美國科學家通過觀察4歲兒童對果汁軟糖的反應預見他們的未來。孩子們被告知:“你現在就可以得到一顆好吃的果汁軟糖。如果你能堅持不要,直到大人外出辦事回來,你就可以得到兩顆好吃的軟糖。”試驗後,研究者跟蹤孩子的成長,發現那些能以忍耐換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通常成為適應性強,自信和獨立的少年;而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的少年,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杜拉拉如果在幼兒時參加了“軟糖試驗”,估計是最後拿糖吃的孩子!而我老胡呢?從小家境不寬裕,人好吃,也不會節制,過年過節以後時常要被送到醫院裏看內科醫生。醫生一見我和我媽就問:“你又來了?吃多了,消化不了?”當年要是我參加吃軟糖遊戲,估計一口就吞下去,還有可能都忘了剝糖紙呢。
我的女兒比我小時候還胖,也好吃,但我比較注意從小就開發、啟迪她的情商。如果讓她做試驗,估計會把那顆糖不停地舔一舔再放回去,直到大人回來;或者不小心把別人的那一顆糖含到自己嘴裏去。
情商主要是靠天賦,後天的養成也是不可忽視。我發現,現在學校的培養普遍目標不是培養道德模範,就是塑造科技精英,以傳授知識為己任,根本不屑去培養學生的情商。
我們從小被教育:做事是為了他人,可實際操作中誰也不會忘記自己。老師只告訴你:大家都是一夥的,你和他人目標一致;根本沒有人提醒你:你與他人還有一種競爭關係,很多時候利益並不一致;也沒有人教導你:滿足自己慾望的同時,還能挺紳士地顧忌到他人的面子與利益。
事實上,競合關係是工作生活中最常態的遊戲規則。所以,被教育的學生走上社會以後,常常發現自己“很傻、很天真”,讓社會給坑了,被教育給騙了,然後就憤世嫉俗,吃相難看,被人側目,常常因小失大。
情商教育是不是教育分內的事呢,很難一概而論,但結果是大家不屑一顧的情商讓“杜拉拉”火了,小説作者和演電影的傢夥兒藉此大賺一筆。看著“杜拉拉”火了,老胡更著急了,情商教育何時在校園內風風火火?(胡建波 原題:杜拉拉火了 情商教育誰來執鞭)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