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吃完吃美牛!民進黨繼續執政,臺灣民眾繼續吃虧
民進黨“在野”時曾高調反對美牛進口。(圖片取自網路)
2020年8月,贏得連任選舉繼續執政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以突襲方式,發佈了一條行政命令,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和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其後,歷經4個月朝野對撞、輿論批評後,有關“萊豬”進口的9項行政命令由民進黨團挾人數優勢輾壓過關。
2024年3月,在賴清德贏得選舉後、在民進黨第三任期還未正式開始前,美國方面再次盯上臺灣。這一次美國要民進黨當局全面開放美牛市場。
當前臺灣地區對美牛的限制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禁止絞肉進口,因為不容易判斷肉品來源;其二是限制美牛內臟進口,因為瘋牛病病原在內臟風險最高。但這些安全疑慮,在民進黨全面倒向美國的政治背景下,已經顯得微不足道,也讓美國方面在成功推動“萊豬”登島後,有了加快美牛全面出口臺灣的大膽想法。
目前,民進黨當局的回應仍以回避躲閃為主。臺衛生福利部門稱相關業務由當局經貿談判辦公室負責;而被點名的辦公室則稱,該事務要進行跨部門溝通,並宣稱美國措辭與去年大致相同,呼籲“外界無需過多政治解讀”。
為美國利益放棄臺灣食品安全標準,這不是島內輿論想太多,而是近年來相似的“虧”,民進黨當局讓臺灣民眾吃了太多。
2021年1月1日起,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包含內臟,開始在島內自由橫行。而此後不久,有消費者權益團體發現,雖然“萊豬”進口數據歷歷在目,但在島內相關豬肉製品的配料表中卻找不到“萊豬”的影子。千百噸“萊豬”被不法商家以洗産地的方式藏匿于臺灣市場,很多産品已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吃下去,食用者甚至包括孩子。
無論是瘦肉精美豬,還是日本核輻射食品,當局開放進口時言必稱所謂“臺美關係”和“臺日關係”,必將具有安全疑慮的食品進口稱為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的“敲門磚”。時至今日,相關承諾從未兌現,民進黨當局畫下的融入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大餅”,紛紛以告吹落幕。
食品進出口政策是貿易談判中的重要條件,民進黨當局卻接二連三為一黨私利,浪費臺灣在區域和國際貿易中博弈的籌碼。其繼續執政讓臺灣民眾及相關産業處境被動,健康權益和經營利益持續受到衝擊。若民進黨當局繼續顢頇硬幹,勢必激起臺灣社會更強烈的反擊。(文/關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