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該做與能做的還有很多
“反課綱”運動轟轟烈烈,“挺課綱”團體也終於不再沉默,他們紛紛在網路上發起活動,並提出了四點訴求:支援臺當局依法行政,且課綱保障多元觀點;反對少數霸淩多數,你們的聲音不代表全部人;反對政治力量操弄未成年學子;支援公民自發運動,但請勇於承擔法律責任。“挺課綱”團體預計本週陸續走上街頭,但面對“反課綱”引發的集體思考,臺灣社會該做與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一)必須堅定的反“臺獨”。從民進黨和蔡英文大力支援並幕後操弄“反課綱”及蔡聲稱若明年勝選將把課綱再改回去的言論看,該黨根本不會放棄“臺獨”路線,而蔡所説的“維持兩岸現狀”也只是一個假命題而已。臺灣的課綱爭議本質就是“統獨之爭”,民進黨將政治魔掌伸向校園,更具隱蔽性、欺騙性和頑固性。美國《世界日報》即指出:這場爭議的目的不外繼續“去中國化”、凝聚臺灣社會“反中”意識,除了為蔡英文競選2016助力,更想從教育和根本上給“臺灣獨立”土壤和養分。臺灣資深媒體人童舟認為,臺灣未來不太可能再有“法理臺獨”,但蔡英文借政策和民間運動不斷深化“臺獨”意識,去中國化、去中華民族化,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血緣等關係,最終視中國如外國,可能是系列行動的前奏。所以,臺灣民眾一定要理性認識民進黨和蔡英文,更要對兩岸和平發展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二)儘快糾正青少年的錯誤史觀。“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這是日本侵略中國、殖民臺灣時的手段,如今卻被“臺獨”分子拿來複製使用。學生們易被綠營利用,正是李扁時期將“臺獨”理念滲透于課本之中的惡果。這些年輕人從小讀的是“去中國化”課本,“臺獨”史觀深入腦海,所以民進黨才能牢牢把握住校園話語權,一呼百應。想當年,數十萬台灣抗日英烈前仆後繼、英勇抗敵,才讓臺灣得以解脫日本的殘酷殖民統治,如今的一些臺灣青少年卻被別有用心的政客灌輸了“美化日本侵略者”的錯誤史觀,甚至有人辯稱“臺灣當年屬於日本,是戰敗國,所以我們為何要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真是令人痛心!對此,臺灣社會已有行動,支援課綱的民眾、學生紛紛在網路社群發起聯署,即為一例。臺灣當局與民間,都有責任儘快行動起來,把這些錯誤史觀從這部分年輕人的頭腦中剔除出去,告訴他們:縱使政治立場不同,也不能輕言拋棄自己國家的歷史,歷史不是政治立場可以改變的,一個不願坦然面對過去的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
(三)“沉默的大多數”儘快站出來發聲,為社會注入正能量。有人反課綱微調,有人支援課綱微調,為什麼“反”的一方能獨佔道德光環?在臺灣,似乎不太在意誰有理,而是誰聲音大,誰就能佔據道德至高點。曾有日本作家指出“低智商社會”的三大特徵: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集體不負責,而臺灣還要再加上一項,就是集體不信任。這是臺灣媒體的反思,而從“太陽花”到“反課綱”,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島內某些政治人物在年輕人心中種下的仇恨種子已經開始發芽,令人思之不寒而慄。難道可以只要打贏選戰,其他全部不管不顧,甚至不在乎對下一代産生的惡劣影響嗎?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是時候站出來了,請大聲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不要再讓臺灣被仇恨扭曲了。
為何臺灣每天幾近沸騰的民意輿情,不僅沒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反而阻滯了社會正常運作?這是臺灣《聯合報》一篇社論裏的提問,它同時也給出了答案:臺灣社會不僅缺乏一致的認同和目標,有些人甚至視其他成員為仇敵,不斷攻擊牽制。是的,“課綱”到底有多重要,在這場鬥爭中到底誰是贏家,現在還很難説,但我們都知道的是,臺灣已經在原地踏步很久了,這是比課綱迫切許多的事,也是需要臺灣社會付出更多努力的事。(台灣網特約評論員:肖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