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獨”能否助力民進黨取決於臺灣民意

時間:2014-01-08 07:55   來源:台灣網

  民意不可違:民進黨是時候負起責任來了

  眾所週知,民進黨堅持“臺獨”主張,正是其與中共無法進行黨際交流的根本原因。柯建銘不否認提出“凍結臺獨黨綱”,與大陸不同意“憲政共識”有關。2013年大陸對於“臺獨”立場的反對態度更加趨向明晰,從習近平總書記到國臺辦發言人,都多次表態堅決反對“臺獨”。如今,有足夠人脈實力的、對民進黨忠貞程度不容置疑的柯建銘提出了“凍獨”構想,他作為民進黨“永遠的總召”, 其言論當然不會只是“説説而已”,特別是他説的“為了符合臺灣主流民意”以及“民進黨若想重返執政,必須以積極、自信、務實態度面對兩岸問題”,都是在提醒黨內同志:作為臺灣最大的反對黨,總不能永遠置身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之外。

  而其實,反對民進黨“臺獨”黨綱的又豈只是大陸?臺灣主流民意的反對,才是最終促成民進黨改變路線的決定力量。從“臺獨黨綱”到“臺灣前途決議文”,再到“正常國家決議文”,民進黨無不維持著“臺灣主權獨立”、兩岸“一邊一國”的立場;這不僅造成了民進黨8年執政期間兩岸協商中斷、臺海局勢動蕩,也直接造成了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兩岸關係因素讓5.75%的選民轉向支援馬英九連任的局面。

  當然,“凍獨”不是“棄獨”,在需要的時候仍是可以“解凍”的,島內輿論也因此有相當多的聲音認為,“凍獨論”只是為了“騙選票”,柯建銘本人也説得坦白:現在“凍結”就是為了有益於2016年選舉。儘管如此,“凍獨論”畢竟是在思考處理“臺獨”黨綱問題,對開啟民共黨際對話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認為,民進黨內除了極少數死硬派把“臺獨”黨綱當成神主牌,其他多半都是見風轉舵的投機派,為了勝選必然不惜一切手段,所以兩年後民進黨必然會調整其兩岸政策,“凍結臺獨黨綱”自然會是可能的選項。

  當然也有很多人持悲觀態度,大陸學者嚴安林即認為,由於“臺獨”基本教義派的“不讓”、蘇貞昌為首的民進黨中央的“不急”以及民進黨對兩場選舉形勢評估為“不用”,都會讓民進黨目前做不到“凍獨”。另一位大陸學者楊平預料: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的檢討、調整,將一如既往,流於形式,難有亮點。民進黨大佬謝長廷近日也坦稱,希望民進黨的兩岸論述有重大改變,確實有困難。

  説到底,“凍獨”能不能助力民進黨的2014和2016選舉,還是要由選民,也就是臺灣的主流民意説了算。所謂“民意不可違”。2013年,“臺獨”空間在島內進一步受到壓縮,謝長廷、陳菊等民進黨重量級人士再次“登陸”,在在顯示臺灣主流民意的強大力量。更何況,如果忽視民意堅持“臺獨”,民進黨除了黨內派系分歧無解藥,還會令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加深,這僅從2013年雲林縣長蘇治芬、臺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屏東縣長曹啟鴻等綠營首長多次走訪大陸推銷農漁産品即可看出,“臺獨黨綱”已經讓民進黨的地方執政縣市綁手綁腳,也會令地方和黨中央漸行漸遠。

  從目前來看,“凍獨論”雖被被外界視為“主動端出的一塊民共對話的敲門磚”,但仍是柯建銘的“個人主張”。聽從臺灣主流民意的召喚,是當前民進黨唯一的選擇;不處理“臺獨黨綱”,一切都是浮雲。正如臺灣《中國時報》社論所説:民進黨已經走出務實而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自認為執政在望,就千萬別讓這個已經邁出的步伐,再次淹沒在意識形態廝殺鬥爭的硝煙裏,包括在面對類似兩岸服貿議題的立場上,否則2012年的遺憾還是會重演。(台灣網特約評論員:肖春陽)

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