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反對而反對 臺灣政黨政治的致命缺陷

時間:2012-03-14 10:33   來源:中國臺灣網

  關于臺灣進口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問題,目前國民黨主張“有條件開放”,民進黨中央則稱“反瘦肉精立場絕不動搖”。  

  在兩黨相持不下之際,美國在臺協會(AIT)一方面將美牛與TIFA挂鉤,另一方面更調轉槍口稱,馬當局對美牛“沒有做任何承諾”,反而是民進黨陳水扁當局曾對美牛進口做出“承諾”,並曾致函世貿組織(WTO)表態,謂將對豬肉牛肉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建立殘留量標準。  

  臺灣《聯合報》14日發表社論說:這真是一個充滿諷刺性的場景。美國要推銷牛肉,主要的施壓目標不在馬當局,卻是針對在野的民進黨而發,且反而為馬當局辯護稱“沒有做任何承諾”。  

  AIT的質疑是:民進黨何以在執政時同意,卻于在野後就反對?AIT不啻是將民進黨中央逼到了“失信”、“反TIFA”的角落,已使民進黨陷于進退失據之境。不過,AIT沒有說的是,國民黨在野時,也是持反對瘦肉精的立場,只是如今執政又轉過身來同意有條件開放。這幅圖像顯示:民進黨及國民黨在瘦肉精的議題上,皆陷于“麥爾斯法則”,即“位子決定立場/屁股決定腦袋”,這也正是臺灣政治難以達成“兩黨一致路徑”(Bipartisan Approach)的鮮活寫照。  

  Bipartisan,可譯為“兩黨一致的”,也有譯為“兩黨連立的”,或徑譯為“兩黨支持的”。Bipartisan這個概念,演化自美國的政黨政治;由于政黨之間“為反對而反對”的制衡角力,演成了社會的撕裂;因此逐漸領悟到,各政黨須在有些重要政策(如外交政策)上,持一致立場,遂有Bipartisanship這個概念產生。于是,美國國會時有“兩黨委員會”(Bipartisan Committee),並通過“兩黨決議”(Bipartisan Resolution),如“兩黨刪減赤字委員會”,另民間亦有智庫稱“兩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 Policy Center)。  

  社論認為,臺灣的政黨政治則幾乎沒有Bipartisanship的存在,兩黨之間只有“為反對而反對”。從源頭處,即無“兩黨一致”;一黨支持“九二共識”,另一黨否定“九二共識”;一黨推倡ECFA,另一黨稱ECFA是傾中賣臺。而且,這類的對立,其實往往不是在原則立場上的真實歧異,而是完全出自政黨鬥爭的權謀反復而已。例如,陳水扁在野時主張“臺獨建國”,執政初期則主張“四不一沒有”,至執政出現危機又操作“正名制憲”,失去政權又回到“一邊一國”;再如,初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指ECFA喪權,至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又改口說要“概括承受”。  

  也就是說,這種政策立場的搖擺反復,不但沒有“兩黨一致”,甚至在同一黨也前後反復,在同一人也先後搖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例如,核四政策,兩黨不一致,同一黨也反復搖擺;“國光石化”,亦是異曲同工;老農津貼,何嘗不然?當然,美牛事件又是一個沒有Bipartisanship、且兩黨皆演出“麥爾斯法則”的顯例。  

  社論說,由于AIT說了重話,使得臺灣在美牛問題的“沒有兩黨一致”顯得特別突出。其實,美牛議題不是一個小問題,這是一個攸關島內民眾健康的議題,也是一個貿易問題,而這樣的議題,能不能“為反對而反對”?應不應建立一條“兩黨一致的路徑”?  

  因而,在民進黨出爾反爾的瘦肉精政策困境中,各政黨可共同思考,在產業選題、核能問題、農業政策、租稅方案等重大政策上,力求共同建立Bipartisanship的政策架構,且就從瘦肉精做起!  

  社論指出,在重大政策上沒有Bipartisanship這個概念,臺灣將永遠陷于撕裂、反復、內耗、空轉。馬英九正透過幕僚,邀請民進黨、臺聯黨及親民黨參加朝野政黨領袖高峰會議;我們希望各在野黨能共襄盛舉,使此會能對美牛、自由經濟示范區等重大議題,獲致共識,為Bipartisanship建立里程碑,因為,臺灣最需要這一個字。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