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頭條

陳星:“粗口現象”與臺灣選舉文化

2010年11月25日 09:37:00  來源:
字號: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星今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臺灣的選舉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和政治道德脫鉤,或者説臺灣的政治價值系統正在重構。特別是在民進黨這裡,政治道德已經不是爭取選票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在這種選舉文化下,選舉活動經常偏離正常民主關懷和社會價值系統的常態,有時甚至表現為激烈的社會對抗。在泛綠民眾的支援下,泛綠政治人物的“粗口”行為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全文摘要如下:

  臺灣政治往往會隨著選舉的展開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隨著年底選舉的臨近,臺灣的政治表演秀再次鳴鑼開場。其中比較典型者,是三立電視臺政論節目“大話新聞”主持人鄭弘儀的“粗口事件”。11月6日晚,鄭弘儀在臺中市長候選人蘇嘉全晚會上飆出“三字經”辱罵馬英九。鄭此舉本意是動員深綠支援者,但因為違背社會觀感,遭到了社會民眾的口誅筆伐,反而非常被動。不過,事後民進黨並沒有對鄭的失格問題進行檢討,卻顧左右而言它,加碼攻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幾近為鄭弘儀開脫。這裡反映出的問題是:臺灣的選舉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和政治道德脫鉤,或者説臺灣的政治價值系統正在重構。特別是在民進黨這裡,政治道德已經不是爭取選票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如果從更深的理論層次去分析,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臺灣政治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選舉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特定政治結構發展變化的結果。臺灣的選舉文化自20世紀50年代縣市自治制度推行以來已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演進歷程。在臺灣選舉文化形成過程中,臺灣社會的政治結構變遷産生了決定性影響。20世紀中期臺灣選舉的主要焦點是地方勢力自主性加強與國民黨當局加強社會控制之間的矛盾。國民黨借助自己掌握的龐大政治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選舉,非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則不斷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政治資源進行反抗。以悲情意識和“族群區隔”進行動員成為影響臺灣選舉文化基本樣態的最核心要素。

  悲情意識和“族群區隔”動員內蘊地隱含了下面的邏輯:(1)政策論述、特別是經濟政策論述在選舉中的並不一定重要。從學理上説,經濟發展與社會的理性化進程本來就不是線性相關的關係。在悲情動員和“族群區隔”的軟性壓制下,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訴求的動員力相對來説顯得低了許多。(2)在選舉動員中,普適性的、一直為大眾認可的價值系統不斷遭到解構。悲情動員和“族群動員”無形中會減弱政治道德和普適性政治價值系統的正當性,特別是當兩者産生衝突的時候,往往是後者為前者讓路。如我們所看到的,陳水扁家族及民進黨高層弊案出現後,深綠的民眾最終還是痛苦的掙扎後放棄了對道德訴求的堅持,選擇了支援陳水扁。

  長期悲情動員和“族群動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選舉的持續不斷強化影響了臺灣選舉文化的基本樣態。典型的表現就是政治發展日益顯現出民粹化的傾向,具體表徵就是選舉中的政治動員逐漸向極端化方向滑動。在這種選舉文化下,選舉活動經常偏離正常民主關懷和社會價值系統的常態,有時甚至表現為激烈的社會對抗,在政黨的主流論述上也表現出強烈的排他性和非寬容性。

  當然,這種選舉文化在不同的民眾群體中存在以及發揮作用的程度是有差異的。在過去的選舉中,相對來説泛綠的候選人比較激進,採用激進手段進行政治動員的比例也顯然比泛藍候選人高得多。類似鄭弘儀“爆粗口”事件不過是一個個案,其實最近這一段時間裏泛綠政治人物和民眾“爆粗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陳致中為了拉抬選情出言不遜,謝長廷也有“爆粗口”的行為。這裡需要説明的問題是,政治人物和普通民眾一個顯著的不同在於,前者是相對理性的,而後者在很多時候是情緒化的,在很大程度上有從眾的傾向。從形式上説,“爆粗口”事件如果在一般民眾那裏可以認為是一種非理性行為,但是在政治人物(姑且認為鄭弘儀也是政治人物)來説,這些非理性行為的選擇是經過理性思考的。

  選舉文化對於政治人物的約束可以是軟性的。這是因為政治文化是不成文的,是屬於制度體系中的軟性制度部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説,選舉文化是選舉行為及模式長期積澱的結果,既在下意識裏會約束政治人物的意識,也會對民眾的政治認知及政治選擇産生強大的約束功能。因為後者的存在,政治人物會刻意利用民眾的政治心理、政治認知以及政治習慣塑造自己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説,政治文化對政治人物和政黨的約束又是剛性的,而且這種剛性約束有巨大的慣性,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爆粗口”是政治人物深思熟慮和收益成本比較的結果。易言之,泛綠政治人物的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泛綠民眾的支援和喝彩的。就鄭弘儀的行為動機而言,“爆粗口”的目的正是在於借此拉抬蘇嘉全的選情。鄭是一個公眾人物,從常理上來説,這種自損形象的做法對他會有相當傷害。但是鄭仍然選擇這樣做,根源在於他的主要收視群體是泛綠群體,這種激烈的做法可以迎合泛綠收視群體的口味,反而可以提高他在這批民眾中的“聲望”。陳致中和謝長廷的“爆粗口”行為也出於類似的考慮。對陳致中來説,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選情顯然不容樂觀,通過激烈的方式爭取挺扁勢力的選票成為自然的選擇。對謝長廷而言,由於在黨內的實際地位下降,現在泛綠陣營裏面的位置比較尷尬,通過激烈的方式爭取泛綠基本盤的支援,對謝的復出極有可能會産生正面效果。

  有需求自然會有供應。在泛綠民眾的支援下,泛綠政治人物的“粗口”行為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未來只要合適的條件出現,泛綠政治人物中仍會出現“粗口”現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