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馬英九向執政黨籍“立委”懇托,盼透過基層網絡宣導兩岸簽署經濟協議對臺灣有利之事,並且強調“兩岸簽經濟協議,臺灣擴大FTA敲門磚”。臺灣《中央日報》網絡版今日發表社評說,對于馬英九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協議,我們抱持高度肯定之意,希望“行政”、“立法”等相關部門能通力合作,盡速與大陸簽署最有利于臺灣經濟發展的兩岸經濟協議。
社評指出,眾所周知,當前世界經濟潮流已走經向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道路,在全球化潮流下,世界各地的貨物、技術、資金、知識、甚至人員的往來愈來愈便捷,尤其是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臺灣不可能視而不見,再加上臺灣是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在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與大陸在發展經貿關係時,更不可能置身事外。
而在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下,截至2009年10月止,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而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達186個,而尚未通報和正在談判中的還有100個左右,在此狀況下,臺灣若不簽署FTA,臺灣產品將處于極為不利的競爭地位。
以今年1月1日成立的大陸與東盟(ASEAN)的自由貿易區為例,大陸與東盟國家間,將有超過90 %的產品實施零關稅,大陸對東盟平均關稅從目前的9.8%降到0.1 %;而東盟對大陸的平均關稅從目前的12.8%降到0.6 %。相較而言,臺灣出口至大陸的產品平均還要徵9.8%左右的關稅,出口至東盟的產品平均要徵12.8%左右的關稅,價格勢必較高,競爭力勢必大幅下降,會被排擠出局,此即經濟學上所稱之“貿易移轉效果”。
另外,大陸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後,會擴大吸引外資在雙方內部投資,以獲得區內相對廉價的生產資源、享有關稅優惠、以及爭奪區內擴大的消費市場,這不但會排擠臺灣的外資投入,更會吸引臺商赴大陸與東盟投資,加速臺灣廠商外移,此即經濟學上所稱之“投資移轉效果”。
社評表示,兩岸簽署經濟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促進彼此的貿易往來與提升雙方的經濟發展,是純粹的經濟議題,對企業的發展絕對有利,而企業能夠永續發展,才能雇用更多勞力,對臺灣整體的就業也會有一定的助益,所以兩岸簽署經濟協議主要內容與作用就是“降低關稅、排除障礙、促進出口、振興經濟”,請島內民眾不要懷疑兩岸經濟協議的作用。
另外,有部分學者也要求當局與大陸簽經濟合作協議,同時也要與東盟等其他地區簽署經濟協議。就這一點而言,馬英九說:“大陸說過不反對其他跟大陸簽了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再跟臺灣商討這個問題”,所以“兩岸簽經濟協議,臺灣擴大FTA敲門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提出證明,例如,在兩岸關係改善後,歐洲商會就支持臺灣與歐盟簽“貿易提升措施”(Trade Enhancement Measures, TEM),增強雙方的經貿關係;而東盟秘書長蘇林也表示,兩岸必須達成某種相處方式,東盟才會同時與兩邊交往與合作,也才有可能提升與臺灣的合作關係;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訪問英國及瑞士,也得到歐洲各國政要相同的答案,那就是兩岸關係改善後,有助于加強臺灣與歐盟關係的提升,而臺灣與大陸洽談任何形式的FTA後,歐盟各國也願意與臺灣洽談FTA,以增進雙方的經貿與投資的實質關係。
總而言之,在當前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與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之際,臺灣唯有與大陸及主要貿易夥伴簽署經濟協議,才有可能融入全球經濟體係,期盼“行政”、“立法”等相關部門,以及朝野各界能通力合作,盡速與大陸簽署最有利于臺灣經濟發展的兩岸經濟協議,為臺灣經濟開創永續發展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