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手南海,是日本對華戰略的重大轉變。但對日本來說,這種政策轉變缺乏堅實基礎。
近代以後,日本外交政策一直存在兩種對立主張。一種是重視大陸的“北進政策”,另一種是重視東南亞的“南進政策”。現在,日本重視發展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東盟國家之間的關係,並力圖和美國一起,組成牽制中國的同盟。這顯示日本在實行“南進政策”的同時,又遏制北方的中國,日本兩種外交傳統,在其南海政策上得以合二為一。
當下,日本主要以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軍事、經濟合作和援助為主要方式維持自身“南海政策”。
日本此舉主要想達到三重目的。第一,牽制中國。第二,獲得經濟利益。第三,建立政治同盟。
但是,日本插手南海問題,其政策從根子上立不住。首先,中日、中美關係的層次有所不同。面對中國崛起,美國採用了兩手。一方面美國在南海地區做出霸權國的姿態,以防今後號令世界無人響應。但另一方面,就南海問題,中美高層、軍方在公開或私下保持高度密切互動。這種聯係渠道,在中日政界、武裝力量之間卻非常薄弱。
其次,從社會狀況看,已是老齡社會的日本目前財政寅吃卯糧,今後可能無法拿出更多資源、資金援助南海相關國家。在南海問題上,東盟各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多數東盟國家對構築對華統一戰線並不熱心甚至反對。即使是越南、菲律賓,其國內也並非完全支持對華強硬。此外,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人員、資金等往來密切,彼此存在強大交流渠道的背景下,日本希望在東南亞地區構築價值觀同盟或借民族主義勢力來對抗中國,顯然不符合現實。
再次,日本想借助的中國與東盟一些國家的矛盾不會一直存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通過談判解決了大部分陸地邊界劃界。有了這些經驗,中國在不久的未來很可能與相關國家找到妥善解決南海問題的方案。屆時,中國與東盟關係將獲得加速發展。相比于日本期望看到自己成為“海洋亞洲”的核心的前景,日本要面對另一種結果的可能性更大:中日關係惡化,並在中美協商、中國東盟緊密合作中被置身事外。
最後,從外交政策角度看,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可以與中國談判交易,越南或菲律賓也可以與中國談判交易,唯獨日本缺乏與中國談判交易的基礎。這是日本南海政策脆弱的根本原因。(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