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日本“大亞細亞主義”的軍國主義實質

時間:2015-08-27 14: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亞細亞主義”是日本走向帝國主義時代的産物,是指導日本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與西方列強爭衡政策或手段的一種侵略理論。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打著“興亞”“解放亞洲”“保全支那”的幌子炮製“大亞細亞主義”,實質上是為了迷惑亞洲各國人民,更加隱蔽地實施侵略計劃。時至今日,日本右翼勢力仍抱著早就被戳穿的歷史謊言不放,完全是自欺欺人。

  一、“大亞細亞主義”形成于日本侵略擴張的歷史大背景下

  日本“大亞細亞主義”,萌發于日本明治時代,是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近代日本一開始的遭遇與中國類似,同樣被西方列強侵略。在這個背景下,日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興亞論”。他們主張亞洲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抵抗西方列強。這可以看作是日本近代“大亞細亞主義”的源頭。

  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之後,日本對亞洲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這年12月7日,有日本“文明之父”之稱的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文章説:“亞細亞洲要同心協力抵抗西洋人的侵略,必須推舉一個首領來做盟主……這個東亞的首魁盟主非我日本莫屬。”在他看來,對中國和朝鮮而言,日本不存在侵略的問題,只要考慮採取什麼方式使兩國傚法日本進而開化。這可以看作“大亞細亞主義”的一種初始體現。

  “大亞細亞主義”形成于甲午戰爭前後,是日本走向帝國主義時代的産物。樽井藤吉,是“大亞細亞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輕時因參與政治活動不得志,轉而專心琢磨日本如何對外擴張。1893年,其代表作《大東合邦論》出版。該書全部以日本式的、生硬的漢語文言寫成。他在書中提出以日本為盟主,建立所謂“大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世界形勢變化,“大亞細亞主義”不斷發展演變,其侵華性質更為露骨地表現出來。小寺謙吉堪稱大亞細亞理論的主要鼓吹者。他從1908年起六任眾議員,是日本政壇的活躍人物。1916年11月,小寺謙吉撰寫《大亞細亞主義論》一書由東京寶文館出版。《大亞細亞主義論》堪稱“大亞細亞主義”的代表作。該書宣稱“所謂大亞細亞主義,其目的就是為了以亞細亞的勢力對抗歐羅巴的勢力。黃色人種中的獨立民族要相互協同,通過不斷的建設提高各自的生存能力,以自己的努力實現新的文明,以對人類文明歷史有所裨益”。作者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得出結論,認為“和平主義是現代的空想”,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戰爭是實力的較量,國家生存依靠的是實力。日本缺乏資源,必須要強化與中國的關係,這是“亞細亞主義的基礎”。“日本是亞細亞文明的傳承者”,在列強要瓜分中國情況下,中國在一切方面都不行,所以必須由日本來“指導”才能解決問題。“日本在大陸建立立腳之地,並不是侵略支那領土,而是在鞏固本國國防的同時,有利於支那的保全,為的是保障東亞永久的和平。”全書有一半篇幅用來論述“大亞細亞主義和支那的保全改造”。認為應由日本對中國進行政治和軍事改造、經濟改造和社會改造;而中國必須接受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全面“提攜”,最終完成“支那與日本的統一”,直至將中國完全改造成日本的附庸國。

  日本法西斯主義理論的鼻祖北一輝,也是“大亞細亞主義”的重要鼓吹者。他所設想的“大亞細亞聯邦”是由“大亞細亞的盟主”日本來高舉“亞細亞聯盟義旗”的。因此,“日本為積極而發展而進行的戰鬥,不單單是為了私欲私利,而是為了促進其他民族的積極覺醒,趕走佔有者、侵略者,打破現狀,並將其視為正義”。

  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是“大亞細亞主義”的大力鼓吹者

  “大亞細亞主義”實際上是“門羅主義”在亞洲的翻版,宣稱“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它一齣世,便為日本政府和軍方重視。在“大亞細亞主義”發展過程中,隨處可見日本政界、軍界要人的身影。

  近代天皇制是日本政治的核心,在日本政治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21年,日本大正天皇病重,擔任攝政王的裕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在皇宮中開設“大學寮”,並請日本法西斯猶存社創始人之一大川周明講述其所鼓吹的“大亞細亞主義”、法西斯主義等。大川周明也極力為日本侵華公開辯護,主張中國即使被侵略也應該服從“興亞”大局。

  日本傳統的右翼團體和代表人物,紛紛以“大亞細亞主義”相標榜。日本最早的右翼團體玄洋社,被認為是“最早標榜、實行‘大亞細亞主義’的有力團體”。頭山滿,作為日本20世紀初右翼政治領袖、軍火商,極端國家主義秘密團體黑龍會創辦人,也同為“大亞細亞主義”的鼓吹者。

  軍部勢力作為日本法西斯生存和發展的主體,是“大亞細亞主義”的重要推手,許多軍界要人以鼓吹“大亞細亞主義”為榮。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成立了“泛亞細亞協會”。1933年3月1日又以該會為母體創立“大亞細亞協會”,松井石根擔任會長,會員有近衛文麿、廣田弘毅、德富蘇峰、松岡洋右、鈴木貞一、末次信正、芳澤謙吉、小畑敏四郎等陸海軍、外務省、學界、言論界的實力派人物。他們創辦《大亞細亞主義》,標榜“立志於亞洲的團結與解放”。這些人作為“大亞細亞主義”的鼓吹者,也都成為後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人物。

  正是在日本軍政界要人的推動下,“大亞細亞主義”逐步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之一。大亞細亞主義者向亞洲及中國內地擴張的野心也與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及亞洲進行侵略的政策逐步融為一體,使“大亞細亞主義”越來越凸顯出軍國主義的本質。

  三、“大亞細亞主義”實質上是為侵略戰爭服務的軍國主義思想

  日本“大亞細亞主義”雖然打著“興亞”的幌子,但其核心是要中國放棄主權,任由日本“改造”中國,最終由日本獨霸中國和亞洲。從這個意義上説,“大亞細亞主義”實際上等於“大日本主義”。對此,日本著名學者木下半治在《右翼恐怖暗殺》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右翼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主張軍國主義、侵略主義,並且一貫以大亞細亞主義的名義,進行侵略大陸的宣傳。”

  日本右翼人士在援助中國革命中,雖然倡導中日提攜和高舉“大亞細亞主義”的旗幟,但這一切都是表像,其背後往往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黑龍會創始人、曾大力援助孫中山革命的內田良平曾説:“孫以大義名義分滅滿興漢為革命旗幟,目的在於驅逐滿人,建設漢人之中國。(吾人)因此幫助漢人,使滿人求助於俄,而且日支提攜以破俄,收滿洲、西伯利亞為我所有,奠定大陸經營之基礎。”內田借助孫中山分裂滿蒙的意圖破産後,又為日本政策侵略中國出謀劃策,並支援清朝遺老進行復辟活動,兩次策劃所謂的“滿蒙獨立運動”。一句話,他們援助中國革命是為侵略中國服務的。

  也正是因為“大亞細亞主義”所蘊含的侵略和妄想奴役亞洲鄰國的企圖,使它從誕生之日就受到亞洲國家和人民的懷疑批評。1919年,李大釗在《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一文中指出:“‘大亞細亞主義’是併吞中國主義的隱語”,“是大日本主義的變名。”其目的是要“在亞細亞的民族,都聽日本人指揮,亞細亞的問題,都由日本人解決,日本作亞細亞的盟主,亞細亞是日本人的舞臺”。因此,“大亞細亞主義”“不是和平的主義,是侵略的主義;不是民族自決主義,是吞併弱小民族的帝國主義;不是亞細亞的民主主義,是日本的軍國主義;不是適應世界組織的組織,乃是破壞世界組織的一個種子”。1924年11月,孫中山由上海北上經過日本神戶時,應邀做《大亞洲主義》講演,曾婉勸日本當局“講大亞洲主義,以王道為基礎”,且勿推行“歐美的霸道的文化”“做西方霸道的鷹犬”。

  綜上所述,“大亞細亞主義”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之一。日本政府雖然並沒有在正式文件中明確要實行“大亞細亞主義”,但從“大陸政策”到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圈”,無不是這一理論的具體化。而且,當日本受到西方壓制或與歐美爭霸失利時,往往借用“大亞細亞主義”,以“興亞”“解放亞洲”為名,給自己侵略亞洲鄰國的行為戴上一頂“道德”高帽,企圖使侵略行為合法化。正如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一書中所指出的:“大亞細亞主義”“不管反對白種人帝國主義的呼聲多麼逼真,也只不過是日本帝國主義與歐美帝國主義矛盾的表現,既不是亞洲的解放,也不是反對帝國主義。”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科學》編輯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5日 08 版)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