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破局,對此,香港《亞洲週刊》日前刊文表示,美國的盤算遭重挫。美國國內民主黨不支援該協議,美國又只想圖利自己,擺不平各國利益,是談判破局的關鍵。TPP終告破局失敗,透露出了一個大趨勢:美國憑著它的實力,要怎樣就怎樣,可以號令天下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
文章摘編如下:
來自環太平洋12國的貿易部長齊聚夏威夷茂宜島,展開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最後階段談判。雖然之前美日都大張旗鼓宣稱談判必成,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大勝利,但談判卻在7月31日破局。TPP破局乃是美國的大挫敗,美國的盤算也遭到重挫。
美國力推TPP,目的就是企圖制定未來貿易規則,主導經貿話語權。美國重返亞洲,有軍事及經濟兩翼。在戰略上,TPP是美國企圖透過美日合作,主導跨太平洋地區的經貿走向。然而,一個跨區域的貿易協議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有幾個難題︰
首先,今天的中國在亞太地區相當活躍,主因是亞洲地區早就有了東盟組織和東盟市場,這是長期自然發展而成,後來又發展為東盟自貿區,中國長期與東盟良好互動,終將它擴大為跨亞洲的合作互惠架構。
但TPP則不然,它最先只是紐西蘭、智利、新加坡及汶萊這四國的隨意合作,幅員不大,重要性也不高,簡稱為“太平洋四國”(P-4),只是到了後來美國介入,並將它政治化,因此TPP是個缺少了自然條件的組織,當一個組織缺少了自然條件,只是大國任意操弄,它當然無法産生足夠的號召力。
其次,美國應該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利益給別的國家,藉以換得別國對TPP的支援,但美國卻政治利益和經貿利益要兼得,於是別的國家個個都有意見。在TPP長期的談判過程裏,美國雖對各國不斷施加壓力,但分歧的意見始終無法整合,而且分歧一直在表面化,因此美國在宣傳上雖然號稱談判順利,但真正的難題卻日益突出。到了最後關頭,歧見終於全都爆發,只好破局。
總的來説,TPP其實是個一開始就錯誤的安排。美國如有意對跨太平洋地區進行貿易安排,那就應循序漸進,培養相互合作的氣氛和習慣,然後才逐步擴大,但美國卻是一開始就提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議”的大帽子,希望憑著它的大國地位,一次就把政治目標和經貿目標立即到位,美國急功好利的做法當然使得它裏裏外外都無法擺平。
TPP一開始就註定了破局的下場,除了結構問題外,我們還可以就美國內部因素而論。共和黨一向主張開放,因此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都支援TPP。但民主黨則頗為分歧,因為TPP可能會使産業外移,惡化工人就業和薪資,而工人階級乃是民主黨的基本群眾。
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了政治目的而硬推TPP,民主黨內反對聲浪甚大。奧巴馬的TPP因而對美國産業的保護也相當用力,充份暴露了他的兩面討好手法,這也是各國對TPP頗為懷疑的主因。
其次,各國都有一些不能讓渡的核心利益。日本有它的精緻農業必須保護,不能開放,因此以前日本不願支援TPP,美國為了軟化日本,遂于稍早前以美日軍事同盟為條件,用軍事換經濟,日本才改而支援。但日本有東西可交換,其他國家則無法交換,於是美國無法擺平各國。
由TPP談判的過程,可見加拿大為了保護畜牧酪農利益,拒絕讓步,而且十月份加國即將大選,壓力更大,這是談判破局的主因之一。另外,美國為了擴大它的制藥工業和軟體産業,要將專利著作權延長,這對開發中國家極不利。美國只想圖利自己,也是各國反對的主因。
隨著美國大選的展開,TPP已成了美國民主黨棘手的問題,像該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裏就拒絕對TPP表態支援。當民主黨內部不支援,國際上也擺不平,看情況,美國即使想要重啟談判,也要到大選之後,那是下一任總統的事。
奧巴馬任內高唱“重返亞洲”,但TPP談判破局,他重返亞洲的策略等於宣告遭遇大挫敗。根據世界慣例,當世界景氣好時,各國才會放鬆立場,進行貿易談判才比較容易;但在可見的未來,世界經濟不會太好,TPP要重啟談判,反對的阻力只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