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抹黑英雄“水軍”與70多年前漢奸伎倆相同

時間:2015-07-20 13:1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網路時代,絕不能讓精神家園山河破碎——在網上意識形態陣地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沉思

  3、中國軍隊的“非金屬之戰”向世界昭示什麼?

  回首抗戰全程,中國沒有在日本的國土登上一兵一卒、放過一槍一炮。

  然而,歷史將永遠記住中國軍隊實施的兩次“非金屬之戰”——

  1938年5月20日清晨,日本長崎一家壽司店的老闆打開店門,赫然發現門前到處是印有漢日對照文字的傳單:“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遜,則百萬傳單將一變而為千噸炸彈,爾再戒之!”

  當時,中國空軍只有一種型號的轟炸機能夠飛到日本。胸懷“我死則國生”意志的8名中國飛行員,駕駛兩架轟炸機實施了人類歷史上首次“人道空襲”。中國轟炸機在日本上空投下的不是炸彈,而是反戰傳單!

  泱泱華夏,大國德威,舉世震驚。消息傳出,日本民眾十分恐慌,日本當局所稱“本土防衛固若金湯”不攻自破。

  無獨有偶。1940年8月21日,八路軍戰士在“百團大戰”的戰場廢墟中,救出了兩個倖存的日本小姑娘。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決定送她們返回日軍佔領下的石家莊,並給日軍官佐修書一封:

  “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徬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後已……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

  孰為仁義之師?孰為精神強者?高下立見。

  時隔40年後,解放軍報記者姚遠方撰寫的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轟動東瀛列島。被聶榮臻拯救的日本小女孩之一美穗子專程來到中國,感謝聶帥救命之恩,成為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話,感動了無數日本民眾。

  誠如克勞塞維茨所言:“物質因素只不過是一把刀的刀柄,精神因素才是那部分珍貴的金屬、真正的武器、打磨锃亮的刀刃。”資訊網路時代,輿論鬥爭的背後是爭奪人心的思想戰爭,“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成為繼陸地、海洋、天空、太空等之外,強國攻防奪佔的又一個公共資源。

  民族強盛的前提在於精神強大。能夠立於不敗者,必先有強悍之精神!

  4、輿論陣地也是主戰場,主戰場硝煙並沒遠去

  抗戰期間,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輿論鬥爭戰場始終高昂著不屈的頭顱。

  “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面對日寇摧毀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險惡用心,一場靈魂保衛戰在硝煙中打響了。

  ——從1932年南滿遊擊隊創辦《紅軍消息》報開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風餐露宿、饑寒交迫的極端困苦條件下,用松樹明子照明、搗碎薊草擠汁當印油的簡陋手段,竟然創辦了總計24份報紙,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主張。

  ——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中國共産黨在敵後根據地創刊最早的黨報《晉察冀日報》用8頭騾子馱著設備,一邊行軍打仗一邊辦報。為了便於快速轉移,他們不得不把字模數量壓縮到最少,時任社長鄧拓為此提出“三千字裏做文章”。日軍視之為眼中釘,1943年派兵掃蕩報社所在地河北阜平馬蘭村,村民被連續殺害19人,也無人説出報社去向。鄧拓感恩馬蘭村的鄉親,從此筆名叫做“馬南邨”。

  ——1931年11月,新華通訊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在瑞金成立,時為“九一八”事變後的第50天。為了讓紅色的電波傳播不屈的中華魂,很多記者、編輯和技術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據統計,新華社歷史上犧牲的150名烈士中,就有110名犧牲在抗戰時期。

  ——上海“孤島”時期,堅持在租界進行抗日宣傳的《大美晚報》編輯朱惺公,被汪偽特務暗殺時,年僅39歲。他在不斷受到敵偽特務恫嚇時,索性刊出自撰輓聯:“懦夫畏死終須死,志士求仁幾得仁”……

  回溯歷史,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日寇能夠越過萬里長城,佔據中國河山沃土,卻始終不能摧垮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

  如今,網際網路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主戰場硝煙並沒遠去。縱觀網上意識形態陣地,思想的交鋒每日每時都在進行。這是一場關乎民族精神和國家政治安全的戰鬥,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擔當。

  5、“穿越”一問卻沉重:如果70年前有網際網路……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在這裡響起。

  然而,侵華日軍意欲奪佔的,其實是相距不遠的盧溝鐵路橋——它扼守平漢鐵路,一旦控制即可打開長驅直入中原腹地的大門。

  交通之要衝,才是戰爭奪控的要點。

  今天,網際網路絡被稱為“連接世界的橋梁”,是資訊流通之要衝。有人預言,誰控制了網路,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

  於是,網上有人問:如果70年前有網際網路,結果會怎樣?

  這看似“穿越”的一問,卻是一個沉重的懸念。

  或許,正義的聲音會傳得更快更廣。1938年,著名藝術家豐子愷在《談抗戰歌曲》一文中説道:“長沙的湖南婆婆,漢口的湖北車夫,都能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現在也可以説,有人煙處,即有抗戰歌曲。”那時,一首歌曲的傳播主要靠民眾心口相傳,如果有了網際網路,救國圖存的激昂戰歌會立即響徹神州大地,振奮億萬國民。可想而知,這條傳播途徑,也必然遭到敵人處心積慮的扼殺。

  而今,切莫以為網上有友無敵,那些抹黑英雄、製造謠言,顛覆歷史的“水軍”在興風作浪。殊不知,70多年前漢奸的伎倆與此簡直同出一轍:汪精衛投敵後,將偽“南京廣播電臺”改稱“中央廣播電臺”,呼號也定為“XGOA”,與重慶國民黨中央臺的臺名和呼號一模一樣。

  抗戰時期,國民黨當局不便公開宣傳“防共”“限共”“反共”,因此要求所屬各報刊和宣傳人員根據其發佈的秘密文件撰寫抹黑我黨我軍的文章,但“立言不可動輒以中央口氣或翻印中央所頒布之原則”,而純粹以個人、團體立場發表。如果當年有網路,這或許就是最早的“水軍”吧!

  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經擁有6.49億網民,其中5.57億是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大大超過了抗戰時期的全國總人口。

  時隔70多年,談起當年那場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命運的戰爭,在網際網路上澎湃著熱血春潮,也激蕩著惡浪濁流。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説:“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捨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顯然,當年在抗戰血與火中淬煉出的民族精神,在資訊網路時代的意識形態戰場上,正面臨著一場新的保衛戰。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