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者:下屆美國政府仍會對華強硬 別抱有幻想
新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4日在美國落幕,由於在此之前,美國政府、軍方和學界都發出了一些對華指責和強硬的聲音,美國知名學者蘭普頓也撰文稱美國對華政策接近臨界點,這使得本輪中美對話頗為引人注目。從現有消息來看,以拜登和克裏為首的美國政府高官對南海海洋權益、網路安全和經濟及匯率問題表示了關注。而中國副總理汪洋“用不常見的坦率言辭”承認,中美不會在所有事情上達成一致,但兩國利益高度融合,“中美不能走大國對抗的老路”。
下屆美國政府對華仍會強硬
在對華關係上,如果光看美國輿論,似乎中美關係已經進入兩強競爭甚至對抗的局面。筆者認為,這一現象可以理解。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外交屢屢受挫、乏善可陳。與此同時,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進取,推出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世界夥伴關係網,一帶一路、亞太自貿區等一系列新的外交舉措,扭轉了2010至2012年期間由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帶來的戰略被動局面。亞投行的成立更彰顯中國在世界事務中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兩相比較,使得美國朝野普遍産生沮喪和焦慮情緒。之所以沮喪,是因為改革開放的中國並沒有按照美國期盼的軌道發展,而是推動世界格局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向多極、多元世界轉變;之所以焦慮,是因為美國擔心,新興的中國會挑戰自己的霸權。
必須看到,日益“跛腳”的奧巴馬很難扭轉美國朝野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負面情緒。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的到來,民主黨和共和黨都必將利用這股對華的沮喪甚至怨恨的情緒,煽動民粹,博取選票。可以預料,下一屆美國政府,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主政,都將對華採取強硬姿態。對此,不應抱有任何幻想。
強硬不代表對抗和圍堵
但是,美國對華的強硬態度,是否一定會轉化為長期的對抗、甚至圍堵中國的政策呢?筆者以為,這樣的臆測有失武斷。
首先,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並沒有改變。這個基礎的形成與中國和平崛起的道路密不可分。中國的崛起,與以往任何一個新興大國有兩個本質區別:其一,以往的新興大國崛起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具備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作戰的軍事力量,但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並沒有這樣的軍事實力。其二,以往新興大國的崛起過程,就是挑戰當時世界秩序的過程。作為新興大國,中國非但不挑戰現行國際秩序,反而以積極的姿態融入這個秩序,與世界接軌。因此,“改革開放”——而不是軍事力量——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必要條件。只有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才能順利地融入世界,達到和平崛起的戰略目的。
正是由於中國“融入”式的和平發展,使得國際政治中出現前所未有的新興大國(中國)和守成大國(美國)之間不可逆轉的相互依賴關係。這不僅表現在雙方的經濟與貿易關係中,而且表現在政治、制度、外交、教育、科技甚至軍事等一系列領域。其結果,是今天的中美關係已經遠遠超出雙邊關係的範疇——中美之間的任何問題都具有世界意義;而當今世界的任何重大議題,如果沒有中美之間的溝通、磋商與合作都很難得到解決,甚至難以控制。這樣的現實,已經不允許中美之間再搞零和遊戲,因為那樣所損害的不僅是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其次,今日世界,再搞冷戰式的“圍堵”幾無可能。因為在政治多極、經濟一體、威脅多源的現實世界中,“圍堵”的基礎——意識形態上的非此即彼、經濟上的壁壘森嚴、軍事上的敵我分明——已不復存在。畢竟,今天主導國際事務和外交政策的早已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切實利益。如果一味堅持圍堵中國,結果只能是孤立了自己。
再次,儘管自2010年以來美國一直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糾纏,但這畢竟只是中美在全球關係中一個具體的問題,它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美關係的基礎,更不會逆轉世界的多極格局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南海問題之所以成為中美關係中的熱點,一方面是由於崛起的中國有了走向海洋的能力與需要,經營屬於自己的南海,不僅關切到中國自身的發展,也是國家安全利益所在。另一方面,當年的國務卿希拉裏企圖利用中國和南海諸國的領海紛爭,以“巧實力”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發難,在為美國“重返亞太”賺取南海各國的支援,同時,爭取與中國博弈中的戰略主動。如此一來,南海不僅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支點,也成為美國維護其信譽的關鍵所在。正如一位美國前高級將領私下對筆者所説:“如果美國在南海再不有所作為,對我們(美國)的信任將流入下水道。”
看似劍拔弩張,但大有妥協餘地
因此,在相當時期內,中美雙方將在南海僵持不下,都不會輕易妥協。畢竟,雙方僵持的議題正是兩國的根本利益和重大關切所在。回避矛盾、輕易退讓只會招致更大的麻煩與困境。但是,包括南海在內的亞太的和平與穩定,是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國經營南海的根本目的是自身發展,因此絕不會以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代價;而美國持強介入則是為了爭取同中國博弈的戰略主動和籌碼,但也因此押上了其在亞太的戰略信譽。從這個意義上説,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看似劍拔弩張,其實大有妥協餘地。
就長遠來看,只要中美相互依賴的基礎不變,世界多極化、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不變,中美關係就不應該偏離在競爭中求合作的大方向。無需違言,缺少戰略互信是中美之間的最大障礙。但是,由於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信仰、價值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短期內要在中美兩國間取得戰略互信無疑很難。正因如此,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係”的關鍵,就是以制度化的形式鞏固和發展兩國之間的溝通磋商機制,以此保障和發揮共同利益,尋求合作,管控不可避免的衝突——這一點在中美關係緊張時期尤為重要。只有在制度化的保障之下,中美關係才能維持長期的穩定與發展。▲(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