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警鐘長鳴 杜絕《馬關條約》恥辱再現

時間:2015-04-08 14:42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共同簽署了一份震驚中外的《馬關條約》。120年來,這份曾經印記著極不平等的內容、令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宗卷,像一把帶血的利刃,深深地斜插在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心上。

  回顧歷史引悟反思

  歷史不容忘卻,但足以令人反思。120年前,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清朝政府的完敗而告終。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馬關條約》的簽署作為中日甲午戰爭結束的標誌,一方面,該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侵略的野心;另一方面,該條約給中國造成了無比沉重的負擔和難以言表的災難,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再一方面,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迫切需要,開啟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從該條約簽署起,中國就陷入了飽受蹂躪壓迫的萬丈深淵,同時造就了近代中國的百年屈辱史,中華民族記憶中的噩夢從此開始。

  正視歷史才有未來

  歷史永遠無法回避。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70年來,同為二戰發起國的德國和日本,在對待侵略歷史問題上態度卻截然不同。德國通過採取以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勇於負責任的態度行動包括制定法律洗刷戰爭罪行、嚴防戰爭幽靈死灰複燃,不僅贏得了世界各國包括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接受和諒解,而且成為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倡導者;反觀日本,卻在事關國際公理和正義的大是大非問題上顛倒黑白、出爾反爾甚至否認篡改侵略歷史,現在的安倍內閣和日本政府還不時公開發表否定和美化侵略戰爭的言論;不僅如此,本月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要正式訪美並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屆時可能避開“村山談話”大談日本戰後為國際社會所做的“積極貢獻”。

  殊不知,日本能夠提升其國際形象的唯一途徑,就是必須表明對待侵略歷史的反省態度和真誠悔改行動,這是日本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除此之外,日本永遠不可能卸下歷史包袱,真正走向未來。

  警示歷史才能圖強發展

  歷史不會完全重復,卻有規律和教訓可循。反思失敗屈辱歷史必定苦澀痛心,但以史為鑒,必然可知興替、可圖發展。汲取歷史教訓,開創走向未來,這是一個民族對待歷史,尤其是對待失敗歷史的正確態度。120年來,兩個甲子年的時間裏,積貧積弱的中國經歷了浴血抗爭、推翻舊帝制、建立新政權、保家為國、奮勇崛起、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等階段,國家發展穩步推進,綜合實力由弱到強。目前,尤其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正在朝著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崛起的偉大目標而奮進。

  今天,120年前甲午戰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散盡,但歷史的警鐘卻在長鳴,特別是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留下的深重災難和傷痛永遠留給我們無盡的殤思。

  作為當代中國的一代新人,我們必須銘記國恥,發奮圖強,努力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必須高度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辟,堅決杜絕《馬關條約》的恥辱再現。(作者單位:國防大學)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