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透視:國防軍事工業是大國競爭的硬指標

時間:2012-11-26 11: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2年11月18日下午,第九屆中國航展現場,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11號殲-10S型表演機從展坪滑向跑道,準備升空表演。攝影:人民網記者  楊鐵虎

  2012年11月18日下午,第九屆中國航展現場,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11號殲-10S型表演機從展坪滑向跑道,準備升空表演。攝影:人民網記者 楊鐵虎

  成就背後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的國防軍事工業經歷了一個從一窮二白到令世人矚目、從依賴進口到立足自主研發的艱苦發展過程。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國際武器貿易數據,2007年到2011年,中國的軍備進口下降了58%,在全球武器買家排名中下滑到第四,而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裏中國一直位居首位。

  目前,我國的國防軍工産業已露崢嶸,陸軍以99式為代表的第三代坦克形成規模,海軍國産新型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批量列裝,空軍以殲-10為代表的第三代戰機成為骨幹,二炮部隊的“東風”系列戰略導彈更是威震四海。尤其是在戰略武器方面,如核武、彈道導彈、衛星等領域,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仍應看到,中國的國防軍工産業還遠不是沾沾自喜的時候,在常規武器方面,例如航空發動機,以及在一些具有創意的軍事工藝上,我們還與世界強國有著巨大差距。一些制約國防軍工産業發展的局限性因素也現實存在。

  例如,我國的國防軍事工業底子異常薄弱。中國在近代幾乎沒有什麼工業基礎,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都是靠多流血多犧牲以弱勝強。今天,西方國家的軍事進程早已邁入了資訊化,而我們的機械化還沒有完成。

  西方對我國的封鎖也是限制性因素。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把中國作為戰略假想敵,在軍事工業方面對我國進行嚴密封鎖。而現代高技術軍事裝備的研製科技含量高,生産造價高昂,一些特殊材料也並非每個國家都有,這使得軍工産業的國際合作越發重要。例如,歐洲國家間在軍工産業上有著緊密的合作,美日在軍用特種鋼材、衝壓式火箭發動機等高技術裝備上也保持合作。

  此外,內部運作機制也還有待更加高效化。當前,我們的國防軍工産業還存在競爭低效、科研重疊、創新動力不足等現象,這些都是影響産業快速發展的不利因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