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18日下午,第九屆中國航展現場,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11號殲-10S型表演機從展坪滑向跑道,準備升空表演。攝影:人民網記者 楊鐵虎
激烈競爭推助産業發展
作為國家間博弈的硬指標,國防軍事工業向來是大國必爭的“高地”,國家間的激烈競爭,也助推和成就了該産業的發展。
國家間在國防軍事工業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純軍事意義上的。因為誰佔領了軍事裝備技術的先機,很可能就意味著誰能夠贏得下一場戰爭,或者在下一輪軍事安全的戰略博弈中佔據更加主動的地位。
另一個層面則更多的是經濟意義上的。現代軍貿非常發達,是國際貿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軍貿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柱産業,依靠技術和性能爭奪軍貿市場份額的競爭也呈白熱化。
正是在這樣的競爭推助下,國防軍事工業的發展並未因為大的和平環境而呈現低迷或緩和的態勢,反而呈現出躍升式發展的態勢和一些新趨勢。
世界上的軍事強國為了提升本國國防軍事工業的競爭力,紛紛出臺了積極的舉措,最主要有兩個大趨勢。
首先是促使産業內部更具活力。由於處於大的和平環境下,戰爭的直接動力不足,一些國家的國防軍事工業出現萎縮或者死氣沉沉的現象。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大國普遍在本國的國防軍事工業內部引進競爭機制,確保活力。例如俄羅斯的《俄聯邦國家國防訂貨法》就規定,軍隊在武器裝備的採購上,由軍隊的裝備部門通過承包商之間的公開競爭來決定選擇購買誰的裝備。這項法規明確規定:“除動員外,國防訂貨計劃的落實應在競爭的基礎上進行。”
日本為了刺激本國軍工産業的向上發展,保證軍工産品的品質和效益,更是鼓勵企業間的競爭。日本防務部門明確規定,軍品産值在企業銷售額中所佔比例超過10%的軍工企業為重點企業,國家會在經費與投資上對這些企業予以傾斜和支援。
製造國家産業內部競爭不僅保證了國防軍工産業的活力,而且淘汰了一批創新力不強、産能低下的企業,通過大魚吃小魚,在客觀上自然地實現了産業的並購和重組,造就了一些集約型的、超大的軍工集團。這些巨無霸式的軍工集團在國際市場中也就更具競爭力。
其次是推動産業的“軍民融合”。在保證軍事專用的核心部分外,使其他大部分産品儘量採用民品或利用同一設備、設施、規範和標準進行生産,減少不必要的資源和知識浪費。美國國防部就認為,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是美國國防科技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振興美國經濟,增強國防整體實力的國家安全戰略的組成部分。例如,美國著名的軍工企業波音公司現在的民用收入就已經佔到總收入的一半左右,這也保證了它可以利用民用項目的穩定收入對軍事裝備製造業形成補充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