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針對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上爆發的持續越境炮擊事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出警告説,這些事件可能發展成一個具有全球影響的地區性災難。而美國向約旦派出150名軍事人員的消息,也令敘利亞局勢再度升溫。中東問題專家、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西方“以拖待變”策略的影響下,短期內各方對敘利亞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可能性較小,而這期間各方背後的角力將影響敘利亞局勢的最終走向。
越境炮擊事件不會導致大規模武裝衝突
本月3日,土耳其東南部遭到來自敘利亞一側的炮擊,土軍隊隨後對敘境內目標實施炮火還擊,越境炮擊事件持續數日之久。在軍方增派戰機、坦克,陳兵土敘邊境的同時,土耳其議會也通過動議,授權埃爾多安政府根據需要適時發動越境軍事行動。
華黎明表示,土耳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奉行“零敵人外交”,並憑藉其經濟、軍事、人口等方面的實力成為地區強國之一。其與敘利亞關係近年來也很融洽,兩國簽訂了互免簽證協定,達成了自由貿易區協議。但在“脫亞入歐”的努力受挫以後,土耳其轉而利用中東亂局公開力挺敘利亞反對派,還組織了一次次國際會議為反對派籌資、打氣,其實就是想利用西亞北非局勢動蕩的洗牌機會,在敘利亞問題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投西方之所好,另一方面乘機提升自身的地區影響力。
不過,華黎明表示,越境炮擊事件導致大規模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很小。他分析説,由於武力干涉方案在安理會接連遭到否決,再加上美國總統大選臨近、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展等原因,西方在敘利亞問題上目前基本上採取“拖”字訣,希望“以拖待變”,通過不斷為敘反對派提供政治、經濟甚至軍事上的支援,不斷消耗國民經濟已經基本一盤散沙的巴沙爾政權的實力,最終使其自然垮臺。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方面也不大可能憑一己之力發動對敘利亞的大規模武裝行動。
美國派兵約旦出於長遠考慮
就在越境炮擊事件持續發酵的同時,美國軍方向約旦派出150人行動小組的消息又吸引了國際社會的目光。《紐約時報》報道説,這個小組是距離敘利亞邊界最近的美國“軍事存在”,目的是協助約旦應對敘利亞難民涌入、生化武器失控等敘利亞衝突的外溢風險。
事實上,美國早在去年底從伊拉克全面撤軍之後就開始強化在約旦的軍事存在了。據報道,從去年12月開始,美軍運輸機和直升機就將大批原本駐紮在伊拉克西部阿薩德空軍基地的美國大兵運抵約旦北部,駐紮距敘利亞邊境僅10公里的侯賽因國王空軍基地。美軍還在約旦與敘利亞的邊境地區修建起了觀察塔和無線電監聽站。今年5月,約600名從伊拉克撤出的特戰部隊官兵也部署到了約敘邊境,展開戰術偵察和演練活動。
對此,華黎明表示,使用生化武器要在政治和道義上冒很大風險,有理性的領導人都不會輕易使用。與其説美國在擔心敘利亞方面使用生化武器,不如説其更擔心這些生化武器落入反對派和恐怖勢力手中。因此,增兵約旦,並不意味著要馬上發動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而更多的是出於應對敘利亞局勢未來發展的需要。他説,美國也吸取了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的教訓,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完全清除敘利亞阿拉維派勢力的想法,轉而希望保存敘軍隊和情報機構,一定程度上滿足阿拉維派的利益,這樣一方面可以拉攏並分化親巴沙爾政權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更好地控制後巴沙爾時代的局勢。
未來局勢存在角力空間
敘利亞形勢從最初“要民主、反獨裁”的街頭政治危機發展到今天,早已超越國內問題,成為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地緣政治博弈。華黎明表示,雖然現在局勢尚未明朗,但相關各方一定會繼續展開或明或暗的角力。
面對西方各國“以拖待變”,使巴沙爾政權“緩慢死亡”的如意算盤,敘利亞一方面希望不斷從伊朗和俄羅斯方面爭取外援,另一方面也想利用西方暫時不會大規模軍事干預的“戰略機遇期”,不斷調兵遣將,儘快給反對派武裝以致命的打擊。華黎明表示,這一計劃事實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土耳其邊境炮擊事件以及美國增兵約旦之後,敘利亞勢必要分心甚至分兵應對,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圍剿反政府武裝的計劃。
與此同時,作為敘利亞的盟友,俄羅斯和伊朗在為巴沙爾政權提供支援的同時,也顯露出“兩面下注”的傾向。華黎明表示,雖然兩國在敘利亞都有巨大的戰略利益,但兩國利益的實現並不完全寄託于巴沙爾政權的身上。對他們來説,隨著事態的發展,只要自身的戰略利益得到維護和保障,敘利亞的政權更疊並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至於什麼人用什麼方式來接替巴沙爾,恰恰為其提供了與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空間。(呂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