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戰馬》看“大伯莎”榴彈炮 綽號“怪物”

時間:2012-05-14 14:03   來源:解放軍報

姓名:“大伯莎”榴彈炮

  綽  號:怪物

  出生時間:1914年

  籍  貫:德國克虜伯公司

  代表作:《戰馬》

  大概只有電影《戰馬》中這四門420毫米口徑的“大伯莎”榴彈炮震耳欲聾的聲音,能與嚇退曹軍80萬的張飛吼聲相媲美。

  與撼人心魄的聲音作伴的還有它那如煙花般絢爛的火光。這火光照亮了整個一戰戰場,以及戰場上一張張年青而驚恐的臉。

  此前,奮戰在一戰戰場上的士兵從沒聽過這樣的聲音,也從沒見過炮彈的火光竟然可以將戰場照得亮如白晝,如同一個日光球場。

  都説最好的防守是進攻,而在一戰,防守卻是最好的進攻。各國的防禦工事發展到極致,尤其是比利時的列日和那慕爾要塞,很讓德軍總參謀長施利芬頭痛,在他著名的施利芬計劃中,要閃擊法國,取道比利時是最佳路線。

  德國最大的軍火商克虜伯公司再次承擔解決麻煩的任務。1914年,克虜伯武器帝國的新任掌門人古斯塔夫克虜伯——這個倒插門的普魯士外交官交出自己的第一份答卷,用新火炮奠定他的地位。

  不勞他費神取名,擁有無窮智慧的群眾把火炮和他身材肥胖的夫人伯莎克虜伯聯繫起來,火炮有了“巨胖的伯莎”的雅號。

  這個戲稱的確形神兼備,和無辜的伯莎一樣,“大伯莎”沒有小蠻腰,身段更談不上婀娜。43噸的體重、420毫米的口徑,連炮彈都有1噸重。在一戰,畜力仍是不可或缺的運力方式,如此超級重炮需要至少36匹影片中喬伊那樣的健馬才能完成機動。

  大塊頭有大力氣,看似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比利時那些防禦工事,在1噸重的炮彈面前顯得異常脆弱,它們幾乎被炸成碎片。

  大塊頭是“大伯莎”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一旦戰場失利,部隊撤退,它首先被拋棄。準確性是它致命的缺陷也是它讓人恐怖的原因。除了反方向,炮彈有可能飛向任何地方。打不準,有時比打得準更能給人造成心理恐慌。

  士兵們傳説的“怪物”來了。當那匹叫喬伊的戰馬被一輛坦克逼到沒有退路的絕地,高大笨重的火炮和坦克在它眼裏何嘗不是“怪物”?它暴躁、不安、恐懼,它的處境也是一個即將逝去的時代的處境,冷兵器和騎士從此成為絕唱。

  機械化時代來了,連歐洲大街上跑的都不再是馬車而是汽車了。在這個崇尚利艦重炮的時代,巨炮成為一種主義,誰炮多炮大誰就勝出。“大伯莎”就是這種主義的代言。

  從西元前4000年中亞人馴化馬開始,馬和它背上的人類一道浴血疆場2000年,直到戰馬把420毫米的“大伯莎”榴彈炮拖到戰場,一個時代和另一個時代完成交接。

  進退無路的喬伊最後縱身越過坦克呼嘯而去時,一個聲音分明在喊道:別了,馬背上的戰爭。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