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模組化改革對炮兵所産生影響出乎意料

時間:2011-07-11 15:09   來源:中國網

  FM3-09.24《火力旅》原本也計劃于2009年發佈。該文獻描述了全譜作戰行動中的火力旅(FIB),並用以代替2001年發佈的《軍炮兵、師炮兵及野戰炮兵旅作戰行動的技術、戰術與作業程式》。其中一個關鍵的變革在於貫徹師指揮部指令時用火力旅代替了野戰炮兵部隊(FFA)指揮部,並進一步對野戰炮兵控制下一級的部隊提供特別的監管,特別是為機動部隊指揮官。很顯然,這是對全陸軍範圍內取消師炮兵指揮部的一種補償手段,同時,也是為了解決機動部隊指揮官關於火力支援系統中取消了師炮兵指揮部後所引起的關注。FM3-09.22同樣也是致力於強化火力旅關於特種作戰部隊(SOF)運用、資訊戰(IO)、民事事務(CA)和空中指揮與控制(AC2)部隊的計劃、協同等的能力。

  編制體制。實現以旅為中心的變革之後,在某些特定的作戰行動中,模組化部隊還將導致那些在傳統上屬於師或軍的一些單位的取消,比如軍炮兵指揮部和師炮兵。4個現役部隊的軍炮兵指揮部和10個師炮兵指揮部均已轉入非現役,而與此同時,6個火力旅被指定用來接替這10個師炮兵和4個軍炮兵指揮部。在這6個火力旅中,只有2個(駐北卡羅萊納州的布拉格堡和德克薩斯州胡德堡的火力旅)仍堅守傳統上的師炮兵指揮部的職責,而其他的4個則只是從彌補職責的角度建立一些與師炮兵指揮部類似的支援關係。

  這樣做的前提假設是火力旅能夠填補野戰炮兵部隊指揮部的空缺,能夠起到訓練、戰備和監管(TRO)的作用。但事實上,這樣的前提假設是難以成立的。火力旅數量有限,在陸軍兵力生成模式的迴圈中輪轉間隔太近,等等,都使得火力旅在訓練上是一片空白,存在著明顯的能力差距。一般地,師指揮官請求他們自己的火力旅以提供對他們建制內編制機構的訓練、戰備和監管,在部署時,起到野戰炮兵部隊指揮部的角色作用。目前的全陸軍分析提出了另外3個火力旅的需求,但現在還沒有計劃來達到滿足這些需求。此外,從戰場上作戰部隊反饋回來的足夠的資訊顯示師級的火力與效果小組在技能與人力上都存在明顯缺陷。為了更有效地實現其預定的作戰功能,還需要擴充20人左右。這些人員需求包括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和炮兵目標分析人員,但他們在火力旅中一般都是被裁減掉了的。

  新的FM3-09《火力支援》致力於解決旅一級火力支援協調的不足問題,但在編制體制上仍然還存在著問題,影響著火力支援系統,特別是在13F火力支援人員的安排上。在傳統的炮兵營,所有的13F火力支援人員都分配到野戰炮兵營的指揮連。當訓練或作戰行動需要時,他們就交叉分配到與他們相關的機動部隊單位。而在模組化部隊中,陸軍直接將13F分配到機動部隊營和旅司令部。這樣至少會造成以下三個不利後果:第一,這限制了火力營指揮官融合和執行任何旅一級的從感測器到射手的火力支援系統的訓練能力;第二,由於這些火力支援人員分配到了機動部隊的相關單位,野戰炮兵營指揮官就不能單方面地調動13職業系列的士兵、士官和軍官來彌補營分隊或旅的不足。然而,火力營指揮官對這些人員的經驗與能力具有充分的了解,但卻不能在旅範圍內採取任何的行動來適當地管理這些受到限制的能力;第三,當前的系統將整個火力支援系統的職責從一個指揮官分攤給了5個營指揮官和1個旅指揮官。當前,幾乎沒有幾個機動部隊指揮官贊同或喜歡這樣的解決方案。許多機動部隊指揮官都表達了這樣的關注,即這種模式雖然適合於模組化的概念,但對於訓練和技能熟練度卻是無效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