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向西看,向東走?

時間:2011-03-15 15:55   來源:半月談

  2010年,俄羅斯外交方針出現重大調整。梅德韋傑夫總統去年7月在外交部會議上發表綱領性講話,主張與最有利於俄羅斯技術進步的國家,首先是歐盟與美國發展關係。這次調整表明,俄羅斯終於放下身段,為了經濟現代化而向西方示好。但是方針調整不等於戰略轉折,俄羅斯依然在實施東西並重的“雙頭鷹”外交。 (《半月談》2011年第4期)

  第三次外交方針重大調整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出現過兩次外交方針的重大調整。一是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反西方轉為親西方,全面融入西方。二是在2003年前後,美國入侵伊拉克、退出反導條約、在獨聯體國家策動“顏色革命”,加上北約二輪東擴,形勢迫使俄羅斯由親西方轉向同西方對峙。於是有了普京痛罵“美國狼”的慕尼黑講話和2008年的俄格戰爭。

  然而,俄格戰爭後僅有三四個中小國家支援俄動武並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讓俄羅斯感到外交上“很寂寞”。同時,俄羅斯遭遇世界金融危機衝擊,GDP跌幅之大超過八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和“金磚四國”中的任何成員。俄羅斯突然發現,它有史以來首次處於經濟上既不如西方也不如東方的尷尬境地。經濟困境催生了俄羅斯外交方針的調整。

  為此,2010年,俄羅斯與美國簽訂第三個核裁軍條約,以放棄本來就會自然淘汰的老舊核武器為代價,維持對美核均勢;向北約伸橄欖枝,第一次決定從北約成員國法國購買“西北風”級直升機母艦、與美國和加拿大舉行空軍聯合演習、與挪威平分爭議海域;與美國合作處理吉爾吉斯斯坦政壇劇變,在馬納斯空軍基地問題上對美國網開一面;低調處理間諜風波;普京還在卡廷墓地單膝下跪,顯示對波蘭的誠意,波蘭政要死於空難後,俄羅斯再次表達善意,目的是解開俄波關係死結,改善與歐盟的關係。

  不過,外交方針的調整並非外交戰略的轉變。俄羅斯的目的無非是通過改善同西方關係,助推本國經濟現代化,而不是投靠西方。俄試圖成為多極世界獨立一極的戰略目標沒變。

  偏重西方不等於忽視東方

  把歐美作為外交第一優先並不等於俄羅斯忽視東方。去年7月外交部會議上梅德韋傑夫説得很明白:“俄羅斯的亞太政策首先是保證我國東部地區的安全,同時要促進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根據這一原則,要盡可能強化戰略夥伴關係,在國際舞臺上與中國互動,與印度發展合作,加強與日本等亞太國家的關係。”

  2010年7月,梅德韋傑夫主持遠東社會經濟發展及同亞太國家合作會議,責成政府制訂遠東融入亞太地區的規劃。10月,俄羅斯首次參加亞歐論壇。2012年,俄羅斯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主辦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俄羅斯還要加快亞太能源出口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東方”航太發射場項目,在遠東啟動類似莫斯科西郊“矽谷”斯科爾科沃的高新技術區,希望中韓等國參與南千島群島(日本叫“北方領土”)的經濟開發。

  去年9月,普京總理在索契宴請包括筆者在內的世界各國“俄國通”時説,發展遠東和西伯利亞是俄優先任務之一。為此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西伯利亞油管通中國,中國參與俄油田開發,俄進入中國石油加工和銷售領域,實現兩國多層次的能源合作。11月1日,俄羅斯開始向中俄原油管道注油。從2011年起的20年內,俄方將每年向中方供油1500萬噸。中俄天然氣合作談判也已進入最後階段。

  2010年,俄羅斯前所未有地重視身處遠東的南千島群島。11月1日,梅德韋傑夫不理睬日本的反對,登上南千島群島的國後島,成為首次視察俄日間爭議島嶼的俄羅斯國家元首。梅德韋傑夫在視察時表示,政府將向該地區投入資金促其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希望當地居民留在本地。僅僅4個小時的視察卻充分顯示了俄羅斯繼續控制南千島群島的決心。此後,俄第一副總理、國防部長相繼視察南千島群島。

  俄方舉動引起日本的強烈反應。12月,日本外相前原誠司也乘坐飛機從空中視察了有爭議的島嶼。今年2月7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東京舉行的要求歸還北方領土全國大會上説,梅德韋傑夫視察國後島之舉是“難以容忍”的行為。此番言論引來俄羅斯方面的強烈反應。2月11日,在兩國新一輪舌戰後,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舉行會談,但雙方仍未打破僵局。俄羅斯總統辦公廳主任納雷什金2月12日在莫斯科表示,俄羅斯總統及官員未來將繼續視察包括南千島群島在內的俄聯邦領土。

  外交調整的諸多變數

  儘管俄羅斯試圖通過外交方針調整推動經濟現代化,但調整過程仍然存在諸多變數。

  首先是西方是否願意幫助俄羅斯實現現代化。葉利欽當初全盤接受西方價值觀尚且沒有得到西方“無私援助”,吞下的反而是北約東擴的苦果。況且俄羅斯市場容量有限,投資環境欠佳,對西方資本家的吸引力值得懷疑。

  其次,俄美關係儘管氣氛改善,但實質進展不大。美國很謹慎,就連為懲罰蘇聯限制猶太人移居國外而設的、早就過時的“傑克遜-瓦尼克修正案”都不捨得廢除。俄美雖然分別批准了核裁軍條約,但各自附加了條款。雖然這些條款不具有約束力,卻體現了兩國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

  雖然去年吉爾吉斯斯坦親美政權倒臺,對俄友好的亞努科維奇在烏克蘭取代尤先科反俄政權,俄羅斯在獨聯體的戰略態勢有所改善,但北約並未放棄東擴,美國也希望突尼西亞“革命”的烈火從非洲和中東蔓延到俄羅斯和獨聯體。根據2月剛公佈的美國新軍事戰略,華盛頓依然要部署反導系統。此外俄羅斯在阿富汗反恐、防止核擴散、伊朗核問題等領域對美國的響應,並沒有換得美國對俄羅斯核心利益的照顧,俄美戰略博弈仍將繼續。

  第三,俄羅斯雖然與歐盟啟動了“現代化夥伴關係倡議”,在發展經濟關係上互有所需,但由於存在地緣利益衝突,難以建立戰略互信,軍事安全問題上互不相讓,新歐洲安全框架不易構築,加上美國牽制,俄歐關係將繼續起伏不定。

  再説,俄羅斯人慣於萬事從壞處著想,把商品出口看做資源流失,把商品進口看做讓外人賺錢,把資本出口看做資金外逃,把資本進口看做經濟受制於人,這樣的心態恐怕難以招攬滾滾而來的投資和高新技術。

  對於俄羅斯來説,與東方諸國的關係中最棘手的是與日本的關係。俄羅斯決心加強南千島群島軍事防禦和經濟開發,使日本收回“北方領土”的希望更加渺茫。日本領導人對俄羅斯政要登島行動大加指責、日本右翼侮辱俄羅斯國旗,使俄日關係面臨諸多變數。相反,俄羅斯與中國日漸緊密的合作關係成為俄向東方前進的重要依託。

  此外,梅普二人在借外力搞現代化問題上態度略有差異。普京主政十年,對美國單邊主義深惡痛絕,對美國頗有警惕;梅德韋傑夫則有較強的理想主義色彩。接下來兩年的議會選舉和總統選舉也會帶來新的不確定因素,俄羅斯今後外交能否遵照梅德韋傑夫的設想尚待觀察。(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盛世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