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新核裁軍條約有“伏筆”

時間:2011-01-27 16:46   來源:光明日報

    1月25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以350票贊成、96票反對、一票棄權的結果三讀通過了附加修正案後的俄美新核裁軍條約議案。1月26日,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以137票全票贊成的結果也通過了該議案。根據俄立法程式,該條約將提交總統簽署後生效。

    美國總統奧巴馬1月25日在與俄總統梅德韋傑夫電話通話時,對俄國家杜馬通過該條約表示滿意,並稱之為“美俄夥伴關係近年來的最重大成就之一”。

    俄美新核裁軍條約已于去年12月24日和今年1月15日分別在國家杜馬一讀和二讀通過。美國國會參議院也已于去年12月22日通過投票批准了美俄新核裁軍條約。

    俄方修正案規定,新核裁軍條約序文中有關進攻性戰略武器與反導系統之間聯繫的內容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俄美雙方應嚴格遵循。根據該修正案,俄將維持自己的核威懾能力,繼續研發和試驗新型武器。

    新的俄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由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4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簽署,以替代2009年底失效的舊條約。新條約規定,7年內兩國部署的戰略核運載工具數量將削減到700件以下,各自可部署的核彈頭將減至1550枚,削減幅度近三分之一。目前,俄美兩國擁有全球95%的戰略武器儲備。新條約的簽署被認為有助於推動新一輪核裁軍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

    俄美兩國議會批准新核裁軍條約,這無疑將是俄美核裁軍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從條約批准過程中俄美雙方各自提出的附加條件以及俄美近來發表的相關言論看,新條約的實施似乎埋有“伏筆”且充滿“變數”。

    俄美進行核裁軍談判已有40余載,核彈頭數量一減再減,但實際上,雙方都存在對核彈頭“裁而不減”、“銷而不毀”的現象。此次簽署的條約只規定了削減的數量,至於如何處理削減下來的核彈頭,條約則未作出硬性要求。

    專家認為,有效的核打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載工具的數量和品質。在核彈頭髮射方式上,俄美存在很大差別,俄方擁有的可攜帶多枚核彈頭而且可變軌的“白楊-M”戰略核導彈,具有強大的突防能力,現役的此類導彈總共可安裝1090枚核彈頭,這是俄方的“殺手锏”,更是美國的心腹大患。美方的強項在於海基發射,俄方的優勢則在於陸基發射。美海軍擁有14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共有1152枚分導式核彈頭。美國現役2200枚戰略核彈頭的一半以上部署在最隱蔽機動的水下發射平臺,這是俄方最為擔心的發射力量。
 
    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堅持徹底銷毀削減的核彈頭,但銷毀核武器需要鉅額費用,而在當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俄羅斯難以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新條約沒有硬性規定徹底銷毀削減下來的進攻性戰略武器,特別是核彈頭,也沒有提到俄羅斯銷毀核彈頭所需的資金來源問題。但核裁軍可節省大筆軍備費用,使雙方可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改造和更新現有核武器或研發新的高科技武器。

    俄美雙方在核查問題上仍存在較大分歧。俄方堅持,雙方的核武器裁減應該“可核查”、“不可逆”,從而確保雙方履行條約,但同時反對完全公開導彈飛行試驗數據和遙測數據,以防美國“徹底搞清楚俄核導彈真實的彈頭數目”。美方同意核查,但要求進行簡單、低費用的核查。

    30多年來,美國一直致力於研發和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對此一直保持高度警惕,擔心美國在減少“矛”的同時,增加“盾”的強度,並最終打破戰略平衡。奧巴馬2009年9月宣佈取消其前任布希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的計劃。但俄軍事專家認為,美國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有報道説,美將在2020年以前分4個階段在大西洋和地中海部署造價更低、機動性更好、攔截效果更佳的海基導彈防禦系統。正因如此,俄羅斯堅決要求美國在核裁軍新條約中把“矛”與“盾”掛鉤。

    新條約的前言部分強調:“雙方認識到進攻性戰略武器與防禦性戰略武器存有內在聯繫,而且將隨著戰略核武器的削減而變得更為突出。現有防禦性戰略武器不會危及進攻性戰略武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人士認為,這兩句話顯然是雙方妥協的結果:前一句主要體現了俄羅斯的“掛鉤”立場,而後一句則更多地表明瞭美國堅持“反導”的態度。

    總之,俄美簽署新核裁軍條約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雙方核軍備現代化進程就此止步。相反,俄美都將會從自身利益需要出發,充分利用新條約中的“伏筆”和預留空間,抓住新一輪軍事技術革命先機,搶佔新的戰略制高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