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與北約在導彈防禦上的反覆昭示了什麼

時間:2010-11-23 15: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專稿(新華軍事評論員 鄭文浩)據媒體報道,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20日在裏斯本舉行的北約峰會上表示,俄羅斯決定與北約在建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方面展開闔作。

    如果有時間機器的話,我們不妨回到2007年10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俄羅斯總理普京,採用了極其強烈的措辭,來反對美國執意在東歐國家部署反導系統。當時的俄外長拉伕羅夫曾多次表示,希望北約能夠考慮與俄合作部署針對中短程導彈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北約峰會結束後舉行新聞發佈會

    然而3年過去後,我們卻發現,無論是美國為首的北約,還是俄羅斯,似乎都退了一步。北約調整了導彈防禦計劃,來建立更加“務實”一些的導彈防禦體系;而俄羅斯儘管能夠參與北約導彈防禦計劃,但據媒體報道合作更多局限在情報互換上,而美國並未從根本上放棄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的戰略選擇,對俄安全威脅極大的“奧巴馬版”反導計劃第四階段,即針對“中程、中遠端導彈威脅及洲際彈道導彈”防禦的方案,依然存在。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對華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訂者,曾任英國首相的帕爾姆斯頓,曾説過這樣一段話:Therefore I say that it is a narrow policy to suppose that this country or that is to be marked out as the eternal ally or the perpetual enemy of England. 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我認為確定哪個國家是英國永遠的敵人或者永遠的朋友都是非常狹隘的。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只有利益是我們追逐的目標。)

    這段話,後來被縮減為一句政治名言: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3年前,俄羅斯和北約可以為導彈防禦系統爭得不可開交,幾乎要演變為新的軍備競賽,而3年後,雙方卻觥籌交錯、把酒言歡,“不再互為敵人”。有人曾説優秀政治家的演技,演員是根本比不上的。因為政治家的表演都是跟隨國家利益的變化的“喜怒哀樂”,而且在現實的表演中,是沒有“NG”來讓你重來一遍的。

出席北約峰會的領導人

    北約和俄羅斯關係的迅速變化,可算是一部極具參考意義的現實國際政治大片。參加“表演”的美國和歐洲領導人,既有敢於妥協、爭取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勇氣,也有談笑間出賣他國利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陰狠。據新華社報道,在談及反導系統建成後俄羅斯是否可能擁有“按下發射鈕”的權力時,立陶宛總統達利婭格裏包斯凱特20日説:“絕不可能”。然而2009年奧巴馬宣佈調整美國在歐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策略,放棄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反導計劃,就已經把波蘭和捷克“賣過”一次。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在導彈防禦這場涉及美俄德英法幾個大國的戰略遊戲中,立陶宛的國家利益到底能有多大的保證。俄羅斯是否可能擁有“按下發射鈕”的權力,立陶宛是不可能説了算的。在大國的交易之下,沒有等來美國的“愛國者”,卻等來了俄羅斯的S-400導彈,這都是可能發生的。

    俄同意參與北約導彈防禦,標誌著國際政治格局的一個深遠的變化。西方媒體評論説北約的新戰略,充分説明瞭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所造成的巨大衝擊。而在傳統歐洲大國經濟增長乏力、軍費開支日益縮減的背景下,新戰略更顯示傳統的“歐洲中心”在新興國家崛起中的角色轉換和力量重新整合。這種整合針對於誰?仍需要長期觀察和研究。同時,美國在反導問題上,向俄羅斯開了一扇門,説明在國家實力相對衰弱的情況下,美國的對外政策正在由小布希期間“意識形態”左右的“理想主義”、“新保守主義”轉向奧巴馬時期的現實主義。

    俄羅斯和北約的這場“演出”,充分説明國際事務的詭譎,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就是和西方大國,很多他們言之鑿鑿的“義務”“盟友”實際都可以拿來交換,關鍵要看交易雙方的利益籌碼。從這個思路來重新審視美國在東亞的戰略佈局,也可以發現和一個現實主義的美國,中國有很多話題來“深入交流”。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