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限制稀土資源出口一事正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日本有媒體22日稱,美日正進行“非官方”討論,將向WTO提交關於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問題。種種跡象表明,美歐日等國家與地區試圖採取“聯合行動”,高調施壓以促中國擴大稀土出口。
以17種金屬元素為統稱的稀土,是21世紀重要的戰略資源,具有“工業維生素”之美譽,從民用經濟領域到核能、軍事、太空領域都有廣泛應用。而中國稀土一直佔據著三個“世界第一”:儲量世界第一,生産規模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按理説,中國應該擁有稀土資源的定價權、主導權、支配權。但可惜的是,長期以來,由於國內對稀土的開發無度、生産無序、惡性競爭,加上西方一貫採取聯手行動,即逢低吸納、逢高打壓的策略,使得稀土價格長期以來低位徘徊,致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痛失了應有的國際話語權。
而與此同時,鋻於稀土的戰略價值,世界各國對中國稀土的爭奪從未停止過。20多年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的廉價稀土,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除了一部分用於生産外,大部分都作為其國家的戰略儲備,致使中國的稀土資源過度消耗;如果按每人平均計算,我國目前已算是稀土資源貧乏國家。
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鋻於在稀土無序開發上的慘痛教訓,我國如今調整稀土政策與戰略,重視稀土資源的開發、保護、規劃,重掌本應屬於自己的國際話語權,理應是“題中之義”。但西方發達國家正拿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大做文章,指責中國拿稀土作為“外交武器”。此事背後,暗藏著對中國稀土資源國際話語權的爭奪,而這恰恰説明瞭一個現實: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但西方某些國家一貫的霸道與強權心態卻沒有變,依然執著于對發展中國家或落後國家“大肆掠奪原材料”的慣性思維之中。
要知道,類似石油、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土等稀有金屬,都被各國視為關乎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對俄羅斯油氣、澳大利亞鐵礦、伊拉克石油的暗中爭奪,無不驗證著掌握戰略資源話語權的重要性。事實上,除了中國以外,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稀土儲量國,但美國出於戰略考慮,于2001年封存了稀土礦山開採,轉而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的稀土,用於科技生産與戰略儲備;日本早從1983年就開始實施稀土戰略儲備,建立了國家儲備和民間協作的儲備制度。而我國才剛剛開始嘗試建立稀土儲備體系,就面臨著西方發達國家貿易制裁的“棒殺”,可謂“江湖險惡”。我們不禁要反問:美歐日可以對中國限制高科技、尖端武器出口,中國為何不能合理管理和限制稀土等原料出口?美國放著自己的稀土不開採,卻要挾中國解除出口限制,恢復中國稀土開發的“叢林法則”,其用心十分明顯。
顯然,關於稀土資源的定價權、自主權等話語權的爭奪,在跨國資本乃至國家資本的重重介入之下今後將會更加激烈。稀土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關乎我國的經濟轉型,更關乎國家安全,我國必須逐步建立適合國情的稀土儲備體系,奪回屬於自己的主動權、話語權,從現在起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