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戰爭20年孕育一代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一戰”結束前的l917年,為了超越陣地戰的軍事困境,坦克和飛機作為新式作戰平臺大規模應用,到1939年,令人恐怖的閃電戰樣式首次出現在波蘭戰場,戰爭的性質改變了。雖然空地戰場的主角還是飛機和坦克,但已經不再是兩種孤立的武器,而是代表兩種機械化突擊力量的符號,而“閃電戰”一名,則是這兩種機械化突擊力量完美組合的軍事動能的形象比喻。
德軍的閃電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引起後世軍事理論研究者恒久的深刻反思。
回想起來,這一機械化時代登峰造極的戰爭樣式,從新式兵器問世、理論萌芽誕生(法國戴高樂、英國富勒的裝甲戰和機械化制勝論)和局部戰爭檢驗(西班牙內戰),到戰略戰術孕育成熟作為一種新軍事體系投入下一場戰爭,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巧合的是,為了超越遭遇戰的血腥模式,越南戰爭後期美國實驗了鐳射制導炸彈的空襲戰術。
l991年美國和多國聯軍發起海灣戰爭,拉開以空襲和精確制導武器非接觸、非線性、非對稱為特點的資訊化戰爭時代的序幕,兩場戰爭的時間跨度也近二十年。
“20年”是不是現代新型戰爭魔鬼的誕生發育期,固然存在疑問,但下一個關於“20年”的魔咒,的確又一次出現在我們和世界的面前:從海灣戰爭到今天,經過各國軍界熱烈的學術探討,特別是始作俑者美國不斷以新的戰爭實踐完善、改進、提高、否定之否定,歷經近二十年的量變,資訊化戰爭的樣式即將發生驚天動地的質變:一種以大範圍、短時間、快速度、強威力、軟殺傷為基本特徵的新型閃電戰呼之欲出。
近來高技術戰爭孕育了資訊化閃電戰
1964—1975年的越南戰爭打了l2年,但同等規模的海灣戰爭只進行了42天;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大規模軍事行動只用了21天。很顯然,戰爭的速度是越打越快了。
隱藏在這一大趨勢背後的核心因素,是高新技術對戰術的決定作用:據有關資料,憑藉強大的C4ISR9即指揮、控制、通信、情報、電腦、偵察、監視系統,美軍完成一個“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打擊鏈所需的時間,海灣戰爭時是l00分鐘,科索沃戰爭時為40分鐘,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平均在30分鐘以內,幾乎是發現即摧毀。
這種超級戰術能力,必然地要在戰役和戰略的層次上顯現出來:一是使戰爭的整體進程大大加快,二是促使戰爭決策者依據這種快速打擊能力制訂戰爭計劃,而這又迫使戰爭實施者的軍人以更快的技術和戰術手段,實現決策者的意志。正反饋的結果,刺激著美國和西方軍事理論家,對現代戰爭中一些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戰術、戰役實踐,昇華到學術層面進行戰略放大,使之成為引領當代軍事發展的一種思想和潮流。
受其影響,一些“志向遠大”、實力超強的國家,開始制訂驚世駭俗的計劃並用於更新自己的軍事學説,俄羅斯提出未來戰爭樣式是宇宙——空中——海上快速攻防,美國則喊出“一個小時打遍全球”的口號。
美國軍界新“閃電”夢想:“一小時打遍全球”
2006年底,美國國防部提出了“一小時之內打遍全球任何目標”的構想。根據這一新戰爭構想,未來美國軍隊的當家武器將不再是現在的航空母艦、隱身戰機、Ml坦克和Ml6步槍。
支撐新戰爭構想的第一大武器系統是洲際導彈。美國人的想法首先是走捷徑,為其目前數量巨大的空射、陸射和潛射戰略核導彈換上常規彈頭,利用其龐大而完備的核戰爭體系,為其提供全球預警、目標鎖定和多種平臺的立體快速打擊,然後再研製專門的“撒手锏”——如得到國防部資金支援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研製中的潛射中程彈道導彈(SLIRBM),可在12分鐘內將454公斤重的戰鬥部裝備投送到8000~10000萬千米遠的地點,打擊精度20米。目前,美國防部對這陸海空“三位一體”的遠端常規打擊方案十分感興趣,並認為在執行常規全球打擊任務時,相互補充的陸海空作戰能力將同冷戰時期的核“三位一體”威懾能力一樣有效。
第二大武器系統是超高速天空轟炸機。據美空軍官員披露,當前美國飛機研製專家正在精心設計一種能以5倍音速飛行、載彈12000磅的高超音速隱形戰略轟炸機B-3。該機可以從美國本土的普通軍用跑道上起飛,然後進入太空以第一宇宙速度飛行,抵達目標後再進入大氣層,可在2小時內打擊全球任何地方的目標。該機預計在2037年替代B—2型,但有消息説美國可能提前l9年于2018年部署。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還公佈過另一種新概念飛行器:“海象”——一種能攜載更多載荷的軟式飛艇。預計“海象”飛行器的起飛重量高達500噸以上,能夠在未經整修的地面起降,具有洲際飛行能力。能將作戰部隊及其裝備從駐防區運送至戰區,以配合空軍的快速作戰或佔領及維和任務。美海軍陸戰隊也在研究一個類似的系統,名為“小型作戰單元空間傳輸和嵌入有人飛行器”,交付日期為2025年,美海軍陸戰隊希望通過這種飛行器,在2小時內將部隊部署到全球,而無須侵入沿途國家的領空。
第三大武器系統是太空武器。根據新戰爭構想,美軍將於2015~2020年在太空部署鐳射和動能武器等,以實現在一小時內打擊地球表面的任何目標,並力爭將打擊時間縮短到45至30分鐘。
“一小時打遍全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首先必須建立全球地理資訊數據庫。美國早就憑藉強大的偵察衛星和商業衛星,把地球照了無數遍,然後利用資訊柵格技術,將整個地球數字化。著名的Google earth軟體,就反映了美國人透視地球能力的冰山一角。有消息説,美國軍方還利用數目龐大的美國公民到世界旅遊的機會,實地拍下某些地區的照片,作為對衛星偵察的補充。一旦美軍決定在某一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只需要輕點滑鼠,該地的基本概貌便即刻浮現。在以往歷次局部戰爭中,美國對攻擊目標的精確度就已經要求到“米”,未來的全球打擊雖然距離加大,但也不會在精度上有太大的放寬,美國一直以來在緊鑼密鼓構建、已進入實戰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是防禦性的,而“一小時全球打擊”計劃則完全是進攻性的。一盾一矛,一攻一防,美國全球快速作戰體系已初露端倪。
資訊化閃電戰的四個波次
美國“一小時打遍全球”的新戰爭計劃的出籠,其實就是資訊化閃電戰即將孕育成熟的一個標誌。從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就一直在引領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潮流,所以,從美軍最新的軍事理論、近年來一系列戰爭實踐和大規模軍事演習,已可以清晰地看出未來美國進行資訊化閃電戰的總體輪廓:
第一波:先乙太空戰和網路戰,搗毀對方的“頭顱”、“眼睛”。為對付實力強大的對手,與“一小時打遍全球”計劃相匹配,美國還有著太空戰和網路戰的高端樣式。2005年美國《大眾科學》月刊在發表題為“太空戰場”的文章中説:“太空戰爭開始時可能不是轟隆一聲,而是叮噹一聲。”而網路戰爭更可能連叮噹一聲的響動都沒有。關於“太空戰”,美國2001年已經進行過大規模的演習;2006年又進行了由眾多國家、軍方、民間單位參加的“網路風暴”演習。
第二波:以空天轟炸機、三位一體的常規洲際導彈,集中轟擊對方的政府首腦、金融、交通、電力、軍事樞紐,全面癱瘓對方的“神經系統”(戰爭動員能力、軍隊指揮調動能力和國家重要功能體系),使之社會陷入全面的混亂。
第三波:以隱形空軍機群突防,攜帶電腦邏輯炸彈、電磁脈衝炸彈進行補充式的面狀打擊,以消滅敵之殘余防空力量和其他反擊力量。
第四波:以航空母艦和其他空中力量,以普通大威力炸彈,掩護機降、空降兵實施登陸和地面軍事行動。
由於高級自動化指揮系統的應用,這一切複雜的多維空間兵力、火力協同會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對於防守一方,如果不能在第一或第二個步驟有效地中斷進攻者的行動,之後將很難有效地使用自己的主要反擊力量,從而也難以避免被重創的結果。
這是美國為重量級的大國對手準備的資訊化閃電戰套路。如果對方是有核國家而且有跡象準備使用核武器,則美國的超級核武庫在這一“閃電”過程中將會隨時啟動。如果是對付一些中小國家,則這一模式中開始階段的太空戰步驟可能省略。這種模式最大的威脅在於,它不再有伊拉克戰爭時的兵力調動和準備階段,美國的一切兵力兵器都可以從美國本土和自己的海外軍事基地上直接調用,戰爭的突然性因此急劇增大。
美國軍事力量目前事實上享有整個世界公共空間的控制權——即控制著公海、大氣層空間和太空,用軍事術語説,就是擁有全球制海權、全球制空權及制太空權。美國現在敢提出“一小時打遍全球”的自信,就是建立在這一事實基礎上的,是對這一全球公共空間控制權的有效利用。
當然,這都是美國自己的如意算盤。戰略是互動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像希特勒曾經不可一世的機械化閃電戰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一樣,沒有正義的靈魂引導和支撐,任何一種貌似強大的力量都不是不可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