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一些學生不滿“兩岸服貿協議”,爆發太陽花學運,並且獲得民進黨“立法委員”的在場支援。事後“318佔領立法院”案,臺灣“行政院”撤回起訴,對於高度爭議的“323攻佔行政院”案,今年4月10日法院輕判11人3到5月徒刑。而除了司法以外,最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態度,幾乎沒有一個表示有錯,而振振有辭地認為應該全體無罪。
臺灣《旺報》21日發表評論説,這件事的後遺症極大,木已成舟,未來改正的社會成本太高,臺灣社會將逐漸步入法律虛無主義。將來歷史回顧,會發現這件事可能是臺灣走向沉淪的一個轉捩點。為何如此?因為這20年來臺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多元而分歧的社會,惟一能夠讓大家可以安居樂業的基礎是法律,人們可以有不同的政治觀,但是在法律的範圍內都獲得保障。一旦法律的作用破壞了,人們不再會相信法律的獨立性與完整性,社會的運轉將從這個破洞中一步步地損壞下去。
現在已經看見其他團體基於自身利益要求,開始學習太陽花運動的行為,因為前例不但有效,而且無罪,至少罪刑極低。如果再度發生佔領“立法院”、攻佔“行政院”的事情,法院要如何判決?
民進黨執政近1年來,最大的問題在於法治的政治化,形成排除非綠範疇人民的合法性與適法性,只有綠營與“獨”派的道德性具有制高點,可以為改變政治生態而超越法律,法律成為政治的僕役。這種行為,卻在以民主制度為傲的臺灣發生了。
這説明太陽花本身具有革命性質,也就是説,是一次成功的準政變,大幅翻轉了“統獨”藍綠的版圖。可是,本來綠營當時並不需要太陽花運動,仍有相當機會在大選中獲勝,卻因為缺乏政治智慧而主動維護太陽花的暴衝,還以為是“革命成功”,斷裂了兩岸原來可以徐圖漸進的關係,造成臺灣當前內外種種的困境。
目前,要求民進黨對於太陽花事件表態,以挽回法律尊嚴,並不容易;而國民黨正陷入流沙癱瘓,一時之間不滅頂就是萬幸。藍營成員多為中老年人,少有革命精神與意志,要其大規模上街也不容易。然而臺灣的政治生態變化正慢慢地由深藍轉紅,這是“統獨”藍綠狀態嚴重失衡的必然結果。不調整,臺灣內外立刻就會發生重大事件。
控制綠營與“臺獨”的過度擴張,是臺灣社會面臨的重要與關鍵課題,因為近20年來的歷史證明,綠營與“臺獨”缺乏智慧與能力管理一個多元而分歧的社會,以及處理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