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進口核災食品遭抗議 蔡當局豈可一意孤行

2016年11月17日 15: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本核災食品解禁議題在臺灣繼續延燒,除了十場公聽會變成民眾抗爭現場,十多個跨藍綠縣市也紛紛表態,要以修改自治條例的方式“自救”,擋住核災食品。儘管昨天民進黨強迫綠營四縣市長髮表聲明,強調他們並未與臺當局不同調;但是,擋得住縣市長嘴巴,不意味改變得了民眾心意,臺灣《聯合報》17日發表社論指出,蔡當局在此事恐怕無法一意孤行。

  臺當局開放日本核災食品的決策,之所以會演成遍地烽火的景象,追根究底,原因有三:一是事前的行政準備不足,“農委會”和“衛福部”均未提出具説服力的數據和説明;二是事後的社會溝通草率,3天10場臨時公聽會純屬應付了事,毫無誠意可言;三是決策由上而下、由外而內倉促下達,臺當局各部門因應不及,才會有“等因奉此”的潦草官僚應對;這尤其是關鍵因素。

  若問:誰該為核災食品開放的草率決策負責?其答案,絕對不是臺當局“外交部長”李大維,當然更不會是自稱受辱而要辭官的臺當局“農委會”處長陳俊言;而是負責談判的臺灣“國安”高層和“臺日關係”代表人物,當然也包括蔡英文本人。不論解禁日本核食品換取政治利益的傳聞是否屬實,從整個決策操作的跳躍和倉促看,臺當局在食品安全上作出這麼大的讓步,卻缺乏透明的程式及謙卑的溝通,人民如何吞得下去?

  對於公聽會遇挫,臺當局“行政院院長”林全率領的行政團隊宣示的應變之道有二:一是增加公聽會場次,使民眾意見能充分表達;二是查辦“黑衣人”,防止民眾和公務員受到暴力威脅。這兩項作法,當然有助於政策的再説明,但就化解民眾的疑慮而言,卻未必有效。原因是,行政部門一開始提出來的解禁説明,不僅疏漏重重,還以“竹篙接菜刀”的手法,將核區及非核區食品的檢驗結果混為一談。這點,一經專家戳破,民眾的信任即難再重拾。何況,以現有臺當局的食品查驗人力,若要説足以勝任這樣嚴酷的挑戰,恐怕是誇大之詞,難獲信賴。

  無獨有偶,以核災食品公聽會的難産,對照昨天“立法院勞基法修法公聽會”的火爆景象,其實有相同的脈絡可尋,殊難一舉歸咎“在野黨抵制”或“黑衣人鬧場”。兩個截然不同的事件,分別有勞工團體、社運和民眾的自發參與,其主要原因,就是民眾和社運團體都不相信這些公聽會是為“傾聽民意”而開,而認為臺當局只是為了“搪塞民意”;無論民眾説什麼,臺當局都心意已決,不可能再調整作法。

  民眾認為臺當局公聽會“虛應化”、“形式化”,並非無的放矢;這從近期蔡當局的重大決策都“由上而下”拍板交付,即可見一斑。尤其,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召開之後,蔡英文為求各項政策的有效推動,每週均拍板定奪爭議多時的大政;表面看似果斷,但這樣黨政巨頭的大拜拜中,許多決策所必需的討論和溝通便會被省略,從而忽略掉重要的決策方向及執行細節。在這種情況下,領導人拍板得越快,“行政”、“立法”部門乃至各縣市機構的消化能力就越發應接不暇。試想,如果連臺當局跨部門間的溝通協調都不順暢,不成熟的政策,又要叫民眾如何生吞活剝下去?

  藍綠縣市首長之所以膽敢聯手圍堵日本核災食品,是自恃有各地廣大民意當靠山;勞工團體之所以在“立法院”猛烈衝撞“勞基法修法”,則是自認遭蔡當局“背叛”,且清楚蔡英文心中對他們有塊“柔軟”的部分。進一步看,兩個議題也都有清楚印有蔡英文及民進黨未信守的許諾:主張“非核家園”的臺當局領導人竟開放疑慮未廓清的核災食品,要如何維繫人民的信任?

  更必須提醒的是,當蔡英文在決策協調會上不斷拍板裁奪大政,她恐須想想臺灣“行政”、“立法”部門的執行能力及人民的消化胃口。否則,當決策不斷超速、失速,暴衝的就是整個臺當局,可能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