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炮執政柯P別誤診
臺灣《聯合報》22日發表評論説,臺灣的健保制度相當方便,民眾拿著健保卡,隨時可以去找想看的醫師;因此,産生許多醫療資源浪費的現象。如果看診後醫生沒開藥,民眾還會覺得奇怪,擔心沒吃些藥,病好不了。這种醫療行為關係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究竟是民眾喜歡吃藥?或是醫生喜歡開藥?因果關係已經説不清楚。
對應這幾天臺北市柯文哲市長對多項市政建設的意見,不難發現柯P依然習慣用外科醫師的診斷觀點來看事情,只要是與他認知的不合,他“就會火大”;只要決策有可疑之處,他就會説“是爛攤子”,一如他執業時隨時要下診斷,找出病因;而媒體與民眾聽到柯P的批評,也會很興奮,覺得病因找到了,期待醫師開藥。郝前市長則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很多利益糾葛,只要不違法,他會努力配合,卻也可能是市政資訊不夠透明的主因。柯市長剛好相反,如果病人都不生病,不需開刀,他玩什麼?所以當然要拼命挑毛病!
醫師診斷病情,開立處方,治療患者,救人生命;市長診斷市政,提出解決方案,改善城市建設,提升市民福祉。
但是還沒有看過完整的分析報告,獲得完整的數據,驟然作出結論,很容易誤診。況且醫師上手術臺之前,必須充分了解病情,事先擬定開刀步驟,才能有計劃地治病。
選舉已經結束了,單憑吸引媒體,無法治理城市;即使柯P真的發掘許多前朝的弊端,不妨根據他的“透明政府”主張,將所有資訊公開,讓市民共同討論,形成方案。我們期盼見到“胸有成竹”、“謀定而後動”的柯市長,而不是拼命嘴炮、浪費社會資源。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