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打BOT臺灣整體發展?
“九合一”大選之後,整個臺灣的氣氛丕變,鬧得最沸沸颺颺的,莫過於新任縣市長有志一同合力撻伐既有的BOT案。
BOT,是以興建(Build)、營運(Operate)、移轉(Transfer)的方式,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工程。從臺灣高鐵破産疑雲引發討伐此一全世界最大的BOT案開始;緊接著伴隨臺北市政府改朝換代,柯P帶頭批判在馬、郝兩位前市長時代所推的各項重大BOT案,包括遠雄的大巨蛋、富邦的文創園區、鴻海的三創園區、日勝生的美河市等。其共同罪狀都是,市政府把關不嚴,簽下不平等合約、喪權割地、圖利廠商。不僅前任市府官員個個心驚膽跳,不知何日被抓包而聲名狼藉,眾多承包商更是人人自危,若不能事事處理的完美無瑕,只要有些許閃失,就落個奸商謀財、官商勾結的污名。
臺灣《經濟日報》25日對此發表社論指出:當柯文哲説出“時代不一樣了,一個趙藤雄等於十個葉世文”的話後,遠雄最後只得忍氣吞聲,同意市府的要求,修改大巨蛋合約,儘快重新議約之後,沉痛地表示,這將是遠雄所承接的最後一個BOT案,而對如此氛圍,工商界大多心理有數,遠雄絕非個案,以後每一個財力雄厚的業者都會引以為戒,對任何BOT案都戒慎恐懼,唯恐重蹈覆轍,則不僅全球最大的BOT案在臺灣恐成絕響,民營企業參與政府建設的意願大為降低。
BOT在臺灣絕跡,是福是禍?對於那些每天以顯微鏡緊抓著每一個BOT案追尋其瑕疵、競相批判的意見領袖、名嘴媒體而言,這會是他們偉大的戰功,讓臺灣人民永免被奸商謀財盤剝之禍。但深知BOT之得失者必將感嘆,臺灣整體的發展、人民的福祉,經濟的進步、人民的工作機會、生活便利等等所受的傷害,實在難以測計。
爭取BOT案的業者並非一意做公益,而是將本求利,如果政府要求的自付款太高,營運期間獲利太低,註定蒙受損失,則賠錢的生意誰也不要做。然而一旦政府容許得標者獲利,立刻會引來圖利廠商的批判;除非承辦者能明確宣示一切皆在合法的程式下進行,而業者的利潤未超出合理的範圍,否則想當然爾的風言風語永難斷絕,在今天民粹決定一切的大環境之下,尤其如此。
分析這種柯P現象的出現,應該是選民對於傳統政治作風的不滿,期待一種新鮮風格,而柯P剛好應了大家的期待。他的素人特質、口無遮攔面對問題,都與一般傳統政治人物有別。當然也有人認為柯只是基於片面認知的偏執,尤其嚴重的是,他完全不在意他人的利益和尊嚴,盡踩踏著別人往上爬,這種作風並不可取。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