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反服貿運動該如何收場?

2014年03月31日 09: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數日來的反服貿運動已經給臺灣造成了巨大震蕩和損害。香港中評社30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臺灣社會動蕩進一步加劇,運動如何收場令各界高度關注,臺灣一方面需要各方保持理智冷靜,以對話協商取代對立對抗,早日恢復政治穩定、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更需要朝野政黨重新思考臺灣的宏觀戰略定位及發展思維,這既關係到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更關係到臺灣的切身利益及發展前途。

  社評摘編如下:

  數日來的反服貿運動已經給臺灣造成了巨大震蕩和損害。一場由經濟議題引發的爭議,經由政治因素的催化發酵,步步升級為臺灣社會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不僅馬當局的執政地位受到重大衝擊,而且整個社會動蕩進一步加劇。此次運動如何收場令各界高度關注。

  兩岸服貿協議在臺灣引起如此大的分歧爭議,甚至引發史無前例的暴力性抗爭,臺灣內部政治對立加深,社會嚴重撕裂、脫序,這是兩岸始料未及的。此前兩岸在實現“三通直航”、商簽ECFA協議等,都曾引發臺灣朝野政治鬥爭,但就持續的時間、爭鬥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影響來講,都遠不及此次的反服貿運動。

  去年6月兩岸簽署服貿協議以來,藍綠雙方在臺“立法院”就展開了持續對立與拉鋸。第一,民進黨批協議簽署過程未受到足夠有效的“國會”監督以及相關審議程式不當,其中具體牽涉整體性的協議重審還是逐條審查。第二,也是矛盾的主要焦點,即服貿協議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利弊評估。在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兩岸交流,對臺灣服貿業産生怎樣的影響。其結果可能包括:一是堅持既有協議,朝野協商通過生效並執行;二是將協議“退回重談”;三是將協議完全作廢。第三,由服貿爭議展開來,是否之前兩岸簽署的所有交流合作協議都存在爭議,這攸關臺灣對於兩岸交流合作乃至於兩岸關係大局的重新審視與定位,牽涉到臺灣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問題。

  對於第一點爭議,其實臺灣朝野政黨完全可以坐下來,充分溝通、平等協商,國民黨方面需要進一步將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的全過程更加公開、透明地公諸於眾,以正視聽,疏導民眾疑慮,化解政黨分歧對立;第二點爭議,不僅需要馬當局召開多場公聽會來爭取各方意見,更需要以更加直白、易懂的方式向廣大民眾,特別是廣大基層服貿領域業者講清楚、説明白,全面深入地闡述臺灣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説明當局對經濟發展的總體性考量,爭取各界的認同與支援;第三點爭議,則關係到兩岸交流合作能否順利推進,關係到兩岸關係大局的穩定發展,更加考驗馬當局的兩岸政策定位及戰略發展思維。這三方面內容,既是臺灣各界對服貿協議爭議的主要焦點所在,同時也是妥善處置和化解服貿風波,恢復臺灣政治和社會穩定,重新實現臺灣經濟社會理性、有序發展的重點所在。

  除此之外,臺灣更需要反思的恐怕在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撥亂反正。反服貿運動不斷升級,學生運動也捲入其中,而且學運完全喪失理智、有序,演變成以青年學生為急先鋒、以暴力為主要手段的大規模“反政府運動”。而之前所謂的“程式問題”、“貿易自由化問題”乃至於臺灣發展戰略問題都在喪失理性的情況下退而成其次,相反,意識形態上位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問是非,“逢中必反”,民粹作祟令局勢更加混亂而不可收拾。

  兩岸在近6年來實現了和平發展,經濟合作與各領域交流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兩岸關係全面進入鞏固深化階段。但在意識形態領域,由於數十年來兩岸意識形態的差異,兩岸之間長久以來的隔閡與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縮小和化解,兩岸民意仍有相當的距離。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當政期間,大肆鼓吹“臺獨”,在文化教育、意識形態領域大搞“去中國化”,更加劇了兩岸之間的誤解與對立,拉開了雙方之間的距離。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