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兩岸路線之爭將引發更多深層矛盾

2013年07月15日 09: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蘇謝之間的矛盾在進入今年以來似乎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緩和。最主要的就是5月蘇貞昌主動邀請謝長廷加入“中委會”,而謝長廷在最後時刻點頭加入,與其説是給蘇貞昌面子,倒不如説謝長廷是為了避免給自己套上破壞黨內團結的大帽子,説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委會”看似完成了最後“拼圖”,包括謝長廷、蔡英文、遊錫堃在內的各大天王均入會,但實際上各人各有自己的算盤,各派系貌合神離,黨內整合依然暗流洶湧。 

  謝長廷在6月主動與大陸社科院臺研所共同舉辦研討會,讓“交流派”再次贏得兩岸政策的主動權。謝長廷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訪問大陸,進一步拉近民共間的距離,為民共對話交流打開新的窗口,從而在兩岸間累積政治資本,提升自己的政治能量。而蘇貞昌也不甘人後,繼6月上旬親自赴美國闡述兩岸政策後,又于7月4日親自主持第一場“華山會議”。蘇貞昌意在通過舉辦一系列研討會進一步凝聚黨內共識,在“臺灣前途決議文”確定的“臺獨”基礎上進行兩岸政策的再調整,這在第一場“華山會議”已經定調。而民進黨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堅持“臺獨”的原則下,制訂出讓大陸容忍、選民接受、美國放心的兩岸政策新路。如果成功,蘇貞昌便可進一步鞏固自己在黨內地位,為未來選舉鋪路。 

  可見,謝長廷是要借處理兩岸之間的差異,展現兩岸政策論述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實力;而蘇貞昌則是要借化解黨內分歧,進一步展現“桶箍”能力,進一步鞏固政治地位。蘇、謝二人雖然在策略上不同,但在最終目的上卻是一致的,即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謂殊途同歸。 

  蘇、謝二人在策略上不同,在實現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上卻完全一致。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謝兩岸路線之爭,將引發一系列問題: 

  第一,以蘇貞昌為代表的“保守派”與謝長廷為代表“交流派”,誰將佔據上風? 

  以目前來看,“保守派”與“交流派”之爭將在相當一段時期記憶體在,力量對比或發生變化。目前來看,謝長廷訪陸已經將“交流派”不斷推向政策制高點,不但民進黨內部已經高度重視,就連國民黨也不得不正視謝長廷的論述。雖然蘇貞昌手握“黨機器”掌握主導權,但其他派系很有可能見風使舵。如果多個派系也開始跟進謝長廷,則蘇貞昌為代表的“保守派”就算有“獨派”作為撐腰,還是會受到相當大的壓力。“交流派”不一定在短時期內成為黨內主流,但卻很有可能實力大增,甚至與“保守派”平起平坐。 

  第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將出現怎樣的調整軌跡? 

  由第一個問題引申開來,兩岸政策路線之爭將引發民進黨內派系實力對比的相應變化。誰的兩岸政策論述更有份量,更具務實性與功能性,誰的政治實力也會因之不斷提升。而越是實力較強的派系,其主導的兩岸政策論述就越有可能成為民進黨內的主流論述。當然,面對不同的政治選舉,兩岸政策議題的加分也是不同的。比如,2014“縣市選舉”就與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不同,2014選舉基本上考驗政黨的地方執政水準,兩岸政策不是主要因素。而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決勝的關鍵卻是兩岸政策議題。 

  民進黨首先要面對2014“縣市選舉”及黨主席選舉,而這兩項選舉,各派系為了爭取基層選票和黨內資源,很有可能向民進黨的鐵票“獨派”靠攏,那麼各派系就很有可能在兩岸政策論述上傾向於蘇貞昌為代表的“保守派”。2014中期選舉過後,面臨即將到來的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各派系必然要在兩岸政策議題上進行重新調整,這時候誰的政策論述最有可能被中間選民接受,被大陸和美國認可,那麼誰的勝算就更大。這段時期也將是民進黨內各派系兩岸政策論述重新轉向“交流派”,甚至是超越目前“交流派”的重要階段。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