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辦就是“裝聾作啞”
臺灣作為一個藍綠分裂的民粹社會,對選舉期間的各種議題都極為敏感,並可能轉化到投票行動中去,對投票結果産生影響。此次李登輝“國安密賬案”一齣,藍綠兩大陣營的攻訐就立即開始,並引發了此案在國民黨、民進黨選情緊繃的情況下到底對誰有利,到底該不該起訴的熱議。
民進黨指責馬英九當局此時起訴李登輝,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其本意是將蔡英文拖至“國安密賬案”中。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表示,島外媒體高度質疑馬英九當局利用司法攻擊政敵,由國民黨民意代表邱毅告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涉及“國安密賬”、再到李登輝被約詢、起訴,從時間順序上讓人覺得巧合及懷疑有政治勢力介入。還有人質疑在時隔十年之後才起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是“司法追殺、政治迫害”。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指責檢察機關“選擇性辦案”。總之,認為不應起訴李登輝,尤其是不應在選舉形勢勢均力敵時起訴李登輝的大有人在。但是,究其根本,這部分人都在回避一個問題,即在野的政治人物犯罪應不應被追查?他們所指的幾乎都是同一個點:為什麼這個時間段起訴?
本案恰恰是因為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政治操縱才遲遲沒有起訴,也恰恰是因為陳水扁弊案偵結後才在此時水落石出。恰如臺灣檢察部門負責人黃世銘所言:“特偵組的偵辦已經被陳水扁壓了八年,檢方再不辦就是裝聾作啞”。確實,司法應該是具有公信力的!即便是有政治影響的案件,也必須以客觀負責的態度去對待。為司法貼上政治標簽不利於法治,更不利於民主的發展。李登輝和蔡英文及其綠營更多的是在強化議題的渲染,在打悲情牌,而沒有對司法機關和本案更深一步地闡述和客觀理解、對待。這一案件對藍綠的影響本身就是雙刃劍,對藍綠雙方都可能産生影響。何況,司法機關在證據成熟時起訴案件本身就是法律明確規定的,該起訴的案件自然要起訴,該什麼時候起訴就應該什麼時候起訴。況且,起訴只是進入司法程式的另一階段,距離三審終審,判決有罪無罪還有一段很漫長的過程。民眾冷靜看待,並通過案件審理檢驗本案起訴書的內容是否紮實,才有利於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促進臺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朱松嶺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