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島內電視節目低俗平庸化 誰來負責?

2011年09月06日 14: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近幾年大談自己的“軟實力”,但這樣的驕傲心情,一打開電視恐怕就會頓時跌到谷底。在那個所謂“神奇的盒子”裏,如今已沒有知識、沒有深度、沒有國際觀,甚至沒有太多可以提升眼界的訊息。作為社會文化的櫥窗,臺灣的電視只看到“軟”,卻看不到“實力”。  

  臺媒《聯合報》6日發表社論指出:最近,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要求電視新聞臺訂定“自律規範”,不能再無限度地引用網路訊息,尤其是民眾提供的行車紀錄器側錄影。與此同時,臺灣“監察委員”則要求NCC約束電視談話節目的品質,應多邀專業人士,不能老是那幾個名嘴無邊無際地暢談。可見,島內電視節目內容的粗糙無質,已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然而,各方對此現象似乎均束手無策,無計可施。  

  社論説,臺灣電視節目之惡,事實上,恐怕要比NCC或臺灣“監委”指出的問題還要嚴重許多。就電視新聞而言,除了大量引用網路或觀眾爆料,更令人詬病的是資訊的瑣碎化及八卦化,不僅深度報導及調查採訪全被拋棄,連重大國際新聞都被擠壓到近乎消失。從電視新聞,觀眾看不到世界,只能看到一個扭曲、無聊、躁動的臺灣。  

  至於號稱是大陸觀光客赴臺最愛看的政論節目,雖具有“暢所欲言”的自由表像,但評論的特定立場卻是一成不變,也就失去了傳媒交流意見的作用。就算大陸游客有新鮮感,但島內民眾收看多年,能不感到索然?尤其,經年累月由同一批名嘴評論所有話題,不僅使意見市場更為扁平,也將民眾阻隔在真正的專業意見之外。  

  臺灣電視有多達一百多個頻道,然而觀眾手握遙控器,卻常有遍尋不著一個可看節目的憤怒和茫然,這才是最深的失落。要論電視的“多元”,臺灣有各種娛樂臺、電影臺、幼教臺、購物臺、旅遊臺、宗教臺,包括特殊族群的客家臺、原住民臺,甚至還有電視臺些只要隨便打個電話進去,主持人立刻能幫你算命、開示人生。臺灣的電視裏什麼都有,就是無法給觀眾活在當下的踏實感,或走向未來的期待感。  

  其間癥結,並不難想像。首先,是不健全的産業在狂飆年代驟然開放,卻缺乏競爭及淘汰機制,而陷於各自割據的局面。第二,以臺灣狹小的市場,臺當局和業者卻均貪圖包羅萬象的發展,結果因規模不足,陷於僅求茍活及自相殘殺的地步,只能一步步犧牲品質以求媚俗。自製率低、回放率高,早上念報紙,中午把報紙配上畫面;乃至大量外購韓劇、日劇,都是此一惡性迴圈的産物。第三,臺當局行政缺乏整體産業的大局著眼,一味在個別新聞報導或節目廣告化上作文章,動輒因觸及“言論自由”或“行政介入”的紅線而遭輿論反噬,而變得畏首畏尾。  

  社論説,事實上,電視的低俗化與平庸化,和臺灣近廿年的政治發展存在顯著的平行關係。或者可以説,電視品質的江河日下,其實是反映了這些年臺灣政治的不自覺迷思:一方面過度強調內向式的“本土化”,而忘了外在競爭,也忘了觀照世界;另一方面,電視臺為了商業目的而掏空節目的品質,臺當局和業者卻都以“言論自由”為幌子,假裝裏頭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  

  社論最後説,進步,有時候是一種幻覺。臺灣的政治如此,臺灣的電視更是如此。臺灣“監委”要求NCC管名嘴,或許撈過了界;但NCC以事涉“言論自由”推説無法可管,卻不是好理由。NCC要管的,當然不是名嘴該怎麼説話,而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評估及淘汰機制,讓電視業者嚴肅負起節目品質管理的責任;做不好的,就換更有能力的業者進來。否則,臺灣電視的滑坡沉淪將伊于胡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