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花博日前圓滿閉幕,創下近900萬人次入園的超高記錄,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臺灣《中華日報》29日刊載社論表示,花博展現了臺灣的美麗與魅力,也展示了臺灣的創意與科技,朝野政黨都應記取花博成功的寶貴經驗,千萬不要再為了政治利益黨同伐異,傷害臺灣。
全文摘編如下:
經過171天展期,創下近900萬人次入園參觀紀錄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日前圓滿閉幕,為花博舉辦認證的國際園藝者協會主席法柏盛讚,這是過去50年來最好的國際花博會,所創造的典範10年內難以超越。法柏的説法是對臺北市府的肯定與讚許,也是當初唱衰花博者的當頭棒喝。
臺灣花卉園藝産業栽培面積超過1萬公頃,産值超過新台幣100億元,花卉品種及品質都已達到國際水準,尤其蘭花與切花在國際大展屢次獲獎,每年外銷1億多美元的花卉,蝴蝶蘭即佔6000萬美元。不過,面對海外競爭,如荷蘭蘭花産業溫室自動化栽培,臺灣花卉産業正面臨亟待突破的瓶頸,國際花博的舉辦無疑是突破瓶頸的最佳引導。
馬英九于2006年擔任臺北市長時爭得國際花博舉辦權,這是臺灣有史以來首次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也是規模最大的國際盛會。但當時民進黨中央卻不編列任何預算補助,去年“五都”選舉之前,又傾全黨之力針對花博采購項目,從空心菜、九層塔,到鋼筋水泥、絲瓜隧道等,逐一批評得一無是處。然而,事後證明,任何批評不是扭曲誇大就是蓄意抹黑;離譜的是,罵得最兇的幾個市議員,正是當初市議會財政委員會通過花博預算的主導者。
半年展期結束之後,花博共有896萬多人次入園參觀,等於當初預估的600萬人次的一倍半。而且,以新台幣不到100億元的經費,創造出188億元的經濟效益。
再者,花博不但是歷年唯一一次水岸、城市、公園均有入口的博覽會,7000場次的藝文表演也是歷年國際花博會中品質最高的一次,諸如掌中戲、歌仔戲、客家歌謠、八音等具有臺灣特色的曲藝,伴隨現代舞、爵士舞、管樂團等西方色彩濃厚的樂曲,再加上環保的建築與雕塑,古典融合現代,使世界看到臺灣整體“軟實力”。
難能可貴的是,眾多賞花人所見的花卉、園藝、環保、藝文、建築、照明之美,均為自己生産,整個花博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營運,也都是自行承作,且又擁有許多“世界之最”的尖端科技,這不僅是臺北的驕傲,更是臺灣的光榮。
花博曲終人散,各展館整備後仍將繼續營運,儘管園區的花海將逐漸換成常綠植物代替,繽紛不再,但相信臺灣各地花農都能深受實惠,因為這次花博將近3000萬株,3300個品種的植栽花卉一次展出,其中九成以上是臺灣生産,從而提高臺灣花卉的國際知名度,也增強國際間對臺灣花卉産業的信心,這對臺灣花卉産業發展,必然具有正面功能。
花博展現了臺灣的美麗與魅力,也展示了臺灣的創意與科技,朝野政黨都應記取花博成功的寶貴經驗,千萬不要再為了政治利益黨同伐異,把任何可以榮耀臺灣、行銷臺灣的活動都妄加醜化,這種做法或許一時可以達到嘩眾取寵、打擊對手的效果,卻會傷害臺灣,貶抑臺灣,使所有真正愛臺灣的人都感到痛心。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