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晚報》27日發表社論指出,凡亞比颱風,不只淹出臺灣的都市型水災問題,也淹出老人贍養問題。一個贍養院裏的老人泡在泥水裏的景象,引起社會震驚。問題越燒越大,如今臺當局“內政部長”江宜樺説,要全面清查老人福利機構,不合格的就要勒令停辦。
社論説,其實,就像江宜樺向社會大眾所解釋的,當局早就對老人贍養機構進行定期評鑒,像這次老人泡水的贍養中心已連續兩年評鑒吃“丙”,但為什麼還能夠存在?説得直接一點,就是供給不夠!有老人贍養需求的家庭,再不滿意也只能接受。如果現在當局的處理方法是評鑒不合格就停辦,那麼供給只會更加減少;就算將被停辦機構所贍養的老人移轉到其他單位,若軟硬體設備及容量無法改善,也勢必影響贍養品質。換言之,光是評鑒,光是勒令停辦,解決不了問題。
這凸顯了臺灣老人贍養工作的大問題。這兩年,臺當局宣稱將推動“長期照護保險”,如同全民健保一樣,想用共同保險來解決問題。麻煩的是,老人贍養問題比醫療問題複雜許多。臺灣在開辦全民健保之前,醫療院所的供給大體上已經充足;但老人贍養機構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其實當局不會不清楚,人力和機構的“硬體”提供,以及福利服務輸送的“軟體”系統,是長照保險開辦的兩個主要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沒有準備好,那麼即使長照保險開辦,並不能保證像全民健保一樣,民眾拿著健保卡就可以走進醫院,得到醫療照顧。所以很多專家都為長照保險計劃捏把冷汗。
社論指出,老人贍養是個規模浩大的“事業”,在醫療、照護的資源和人力需求方面,遠遠高於一般診所。如果沒有大資本引入或公共資源補助,老人贍養機構就可能停留在如今各界常見的那種小資本、因陋就簡的經營規模,把老人綁在椅子上呆坐看電視,水災來了搶救不及等等,都是可料想的景況。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老人社會已降臨,臺灣可見高級“養老村”和簡陋房間裏多名老人擠在一處的極端對比。當局不會不知道關鍵所在,光是宣稱評鑒,問題不會自動消失!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