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台塑“六輕”大火,到26日中午仍未熄滅。
最近,臺灣多項産業投資因環保問題停擺。環保團體和學者為此歡欣鼓舞,感嘆“這是環保的黃金時間”;投資企業負責人則心灰意冷,臺灣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武雄就哀嘆“不投資了”。
臺灣所面對的其實是工業時代人類社會的普遍難題:要環境還是要發展?環境與發展,難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六輕”大火
石化業陷入“信心寒冬”
7月25日晚8時20分,臺灣雲林縣麥寮工業區,台塑集團第六輕油裂解廠(簡稱“六輕”)煉油二廠突然爆炸,頓時火光沖天。這是繼7月7日之後“六輕”第二次發生爆炸。
大火兩天后才全部撲滅,重油燃燒造成空氣污染,引起附近居民抗議,煉油二廠被勒令停工。台塑經濟損失自不必説,有業者估計,僅煉油二廠停工,就使台塑石化每月營業收入減少200多億新台幣(以下均為新台幣),更為嚴重的是,大火重創了臺灣民眾對石化業的信心。
石化業在臺灣本來就飽受爭議,“六輕”就是例證。1987年,“六輕”最早選址宜蘭,遭到強烈反對。為此,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親自上陣,與當時宜蘭縣長陳定南舉行公開電視辯論。儘管王永慶拿出台塑設在美國的石化企業環保資料作為證明,陳定南一句“為子孫保護好環境,不當千古罪人”,讓王永慶碰了軟釘子,無從著力。
最終,“六輕”1994年落戶雲林麥寮。當時雲林人對“六輕”基本持歡迎態度,因為雲林是農業大縣,沒什麼像樣的工業,“六輕”原址又是一片荒灘地。台塑通過填海造地1300多公頃,除了大量投資環保設施,他們還修建了7公頃的人造公園,並在麥寮投資興建了長庚醫院。
台塑向以管理嚴謹著稱,投産十餘年,運轉也頗為平順,被譽為石化業的“模範生”。不料,最近的兩次爆炸,讓“六輕”良好形象跌入谷底。是企業管理出現疏漏,還是因海水造成設備老化?大火原因還未查明。但這場大火不僅使“六輕”五期擴建增添變數,還殃及了競爭對手“國光石化”投建。
投資超過4000億的“國光石化”,是臺灣“中油集團”用以對抗台塑“六輕”的重大投資。“六輕”大火前,“國光石化”的主要爭議是選址正好位於白海豚棲息地。“六輕”大火後,問題就沒這麼簡單了。
8月3日,島內1100多名學者聯名反對興建“國光石化”,帶頭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提出,“國光石化”開發所需的經費,應該用來發展清潔的再生能源。學者們的反對,將話題迅速升級為“臺灣還要不要發展石化業”的討論。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