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宋清輝:2015兩會開啟兩岸經貿合作新徵程

2015年03月10日 10:58: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受國際經濟形勢普遍放緩以及海峽兩岸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兩岸經濟發展處于新的歷史轉折點,如何突破發展平臺期,讓海峽兩岸經濟再次成為兩地合作的紐帶,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話題,而今年兩會報告涉臺部分透露出的政策訊息將對今年乃至未來一個時期兩岸關係走勢產生重要影響,更是引發了兩岸各界廣泛關注。

  國家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將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鞏固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努力推進兩岸協商對話,推動經濟互利融合,加強基層和青少年交流。依法保護臺灣同胞權益,讓更多民眾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我們期待兩岸同胞不斷增進了解互信,密切骨肉親情,拉近心理距離,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貢獻力量。我們堅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近兩年來,受國際經濟發展放緩尤其是祖國大陸經濟發展不再重視GDP,經濟處于“三期疊加”階段,以及調結構改革和產業升級的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出現一些新變化。一是臺商對大陸投資腳步放慢,對在臺投資意願增強;二是由于大陸勞動力成本上升,臺商對在大陸投資擴產意願下降,對大陸投資步伐放慢。所以島內政治、經濟等幹擾因素增大,困難增多,為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合作增添了新的變數與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兩岸高層甚至廣大人民審時度勢,採取更為穩健的做法,提高經濟合作質量,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穩健發展。從這一點來說,今年兩會的講話正是為兩岸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如果說李克強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為兩岸經濟發展指明了大體的發展方向,那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則進一步為兩岸關係尤其是經濟關係的發展給出了具體做法。

  習總書記在兩會上說,臺灣除了原住民,大陸去臺的以閩南地區為主,講的就是閩南話。血緣相親,文緣相承。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

  習總書記還寄語委員:深刻領會中共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同臺灣地區和海外聯係廣泛的優勢,密切同臺灣同胞的聯係,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共圓中國夢。

  習總書記這里說的“閩南”廣義是指的以泉州為核心的閩南經濟帶。而福建自貿區正是在這條經濟帶的基礎上,著力為閩臺融合創造更好的條件。在福建自貿區當中,最大益處是“對臺”經貿交流,因為海峽西岸最重要任務是對臺,比較大的區域里面有很多企業,有很多經貿活動跟臺灣地區有對接合作的空間。

  事實上,在30年來的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在兩岸經濟體潛在的互補性發展條件基礎上,兩岸經濟不斷突破兩岸政治關係的約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日益加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經濟發展的持續深入,深層次矛盾也日益顯現了出來,按一般規律來講,各經濟體之間既有互補的一面又有相似的一面,而現今,兩岸之間的相似一面漸趨明顯。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由于受到技術的限制,和臺灣經貿合作側重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上,產業發展相對來說層次比較低,然而,現在大陸無論技術還是科技都趕了上來,甚至某些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于是發展中的矛盾出現了,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就與臺灣的產品競爭性增強,趨同性也增加。

  兩岸經濟體間的這種競爭性態勢,不僅有礙于提升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而且在兩岸經濟體本來就存在先天的體制機制差異的基礎上,兩岸的經濟摩擦與糾紛也會越來越多,不僅會影響到兩岸經濟關係的和諧發展,而且可能外溢到兩岸政治關係方面。這也需要兩岸在經濟發展中制定經濟決策的時候充分考慮的因素之一。

  而針對大陸和臺灣產業越來越趨同,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福建自貿區的建設為這一難題找到了答案。福建離臺灣最近,更為重要的是,福建自貿區的建設主要是突出對臺優勢。有利于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和自由化探索經驗、積累互信,為兩岸互惠互利開辟新渠道。

  不僅如此,我認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商談還有望進一步跟進,打破韓國和臺灣在某些產業上同質性競爭的局面,如果落實已經達成的成果和推動後續的商談,那麼,必將為構建兩岸經貿制度化合作新機制和兩岸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宋清輝,作者係著名經濟學家、中國臺灣網特約經濟學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