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國光石化”無須拖延成政治紛爭

2011年04月20日 16:52:00  來源:
字號:    

  “國光石化”案即將舉行第五次項目小組環評審查,環保團體大動作反對,讓人想起陳水扁當局執政時期的場景,只是,這一回應付難題的是馬英九當局。臺媒《中國時報》20日發表社論説,“國光石化”案反應了臺灣産業升級與轉型的困境,但是,碰到問題只能解決問題,臺灣土地有限、資源有限,在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只能是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如果還有選擇,馬英九當局應當斷則斷,找出最適當方案,如果外移是必要的選項,那就大膽施為,不要讓爭議拖延成無解的政治紛爭。 

  文章説,石化産業具有高度産業關連性,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通過政府政策主導,大力推動石化業,臺灣亦復如是,石化業也為臺灣經濟帶來大量外匯,對經濟成長有實質貢獻。但是,環保意識抬頭之後,此一高耗水、高污染産業,也成為社會之痛,根據臺當局“環保署”的統計,從一九八一年到二○○二年的廿多年之間,臺灣重大環保抗爭中,與石化業相關者就佔了將近六成,公害糾紛也不斷,多數民眾認可石化業對經濟發展的必要,卻不認同石化廠建在我家後院。當初,台塑六輕在宜蘭建廠不順,改在雲林。自此之後,臺灣再要發展石化業即困難重重。 

  即使石化業對經濟産值貢獻巨大,但早在一九七八年,臺當局經濟部門負責人即接受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巴拉薩(Balassa)的建議,認為“非産油地區應發展技術密集工業,不宜發展石化業”,一度擱置五輕廠的計劃。這項政策的決定使得臺灣工業逐漸轉向能源消耗較低與技術密集的工業,並促成了新竹科學園區的開發。 

  一九八○年代,全球石油危機解除,讓石化工業再次成為發展目標。直到一九九○年代政治開放後,環保抗爭運動又讓石化業發展異常艱辛,陳水扁當局執政時代,接受了石化業仍需發展的論點,拍板定案“國光石化”案,當時環保團體同樣全力抗爭,環評委員阻卻無效,還爆出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直接去電關切。為了這個政策決定,時任臺當局“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公開道歉。但蘇、蔡同時簽署反“國光石化”聯署的同時,某種程度已經讓“國光石化”案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不可逃避的議題。 

  基於産業群聚的必要,雲林仍是首選,但已經接受台塑六輕的雲林人,卻再不願意多一個“國光石化”;與雲林相鄰的彰化大力爭取,國光石化決定落腳彰化時,臺當局絕對沒想到來自環保團體的壓力會這麼大。然而,反對“國光石化”的不只環團而已;吳“內閣”新進“閣員”之一的“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就簽署反“國光石化”。他的理由非常簡單:彰化和雲林同屬臺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區域,不適合再發展石化産業。 

  臺當局經濟部門在化解環保爭議時的説法時,一概強調所有的環保需求都訂定最高規格,不必擔心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因為有回遊的廊帶。問題是:要回遊就是有影響。臺當局經濟部門也強調,老舊石化廠必需淘汰,“國光石化”不建老舊廠區就不能除役,對環境影響更大。問題是:“國光石化”也會老,十年之後,臺灣是否還要面臨一次要不要另一個“國光石化”的爭議和討論? 

  社論最後説,大自然就是基層民眾的生計,陳水扁執政時代既已考慮外移方案,馬英九當局確實應該審慎檢視石化業外移的可能性,不要率爾耗蝕老天賞給臺灣的美好環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