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寒潮”來襲,臺灣經濟何去何從

2020年04月28日 11:1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民進黨當局2月9日暫停兩岸海運客運直航,班次大幅減少。(資料照片來源:港媒)


  臺灣當局發展事務主管部門4月27日發佈的統計顯示,今年3月臺灣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20分,較上月減少4分,燈號由上月的綠燈轉向黃藍燈,出現向低迷轉變的趨勢。該部門表示,臺灣經濟景氣明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

  從臺北到高雄,臺灣各地都有知名餐廳于近期歇業。不堪虧損的不僅僅是餐飲,臺灣經濟研究院4月24日公佈3月營業氣候測驗點,製造業、服務業和營建業皆連續3個月下滑。其中,製造業82.35點,月減6.48點,為2009年2月以來新低。臺灣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岳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整個旅行業産值會消退約1500億元(新台幣,下同)以上。

  數據不斷刷新

  經濟受衝擊,臺無薪假人數也持續增加。有臺媒公佈民調顯示,68.1%民眾對今年度臺灣經濟景氣感到悲觀。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研究發展中心日前公佈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總數為73.39點,與上月相較下降5.12點。

  島內的經濟“寒潮”,真的來了。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近日公佈最新預測,將2020年臺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去年12月發佈的2.44%下修為1.03%。預測數據腰斬過半不説,連心心唸唸的“保2”都不提了,悲觀情緒溢於言表。

  從市井細節和商家反饋也不難發現寒意。101大樓到西門町鬧市,市面冷清,往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不見蹤影。有店家直言,開一天虧一天,乾脆關門休假。有外銷為主的島內廠商表示,由於歐美疫情蔓延,訂單已經喊停,若疫情持續,5月份恐現無薪假潮甚至關廠。

  臺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4月23日公佈,3月餐飲業營業額為519億元,年減21%,是這項統計開辦20年以來最大跌幅;第一季度餐飲業總營業額1928億元,年減6.6%,為2003年第三季度以來最大減幅。與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期大幅下修相映照的是,臺股一度跌破十年線。臺灣“央行”之前宣佈,將重貼現率從1.375%下調至1.125%,低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1.25%,創歷史新低。臺灣勞動事務主管部門最新統計顯示,無薪假人數創2009年12月以來新高,涉及企業數量則是2009年9月以來新高。

  一切都在表明,這次經濟所受到的衝擊比想像中要嚴重很多。臺灣華航公司“給員工的公開信”直言,疫情“雪崩式影響”比SARS、金融風暴更嚴重。

  遠水難救近火

  經濟搞不好,往往多煩惱。為了證明自己的執政能力,應對“寒潮”,當局必然要出手。臺立法機構日前就通過了600億元“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近日又推出第二波“紓困”方案,總額不超400億元。

  當中的一大亮點是,當局沿用之前“夜市券”的方法,將推出20億元“振興抵用券”,拉抬餐飲、商圈、夜市及藝文的營業狀況。

  有人算了一筆賬,“振興抵用券”適用對象以受疫情衝擊的服務型産業為主,包括餐飲約14萬家、商圈業者約28萬家、夜市攤商約1萬家、文藝活動與場所約1700家,若扣除重復計算的業者,全臺約35萬家適用。“紓困”措施一則力度不大,兩波總額約千億元,每人平均分配不及5000元,讓不少嗷嗷待哺的業者擔心“看得到吃不到”;二則這種“貼膏藥”式的思維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有臺媒直言,“只是在浪費錢。”

  其實,疫情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並不光是內需的服務型産業。根據臺灣經濟研究機構評估,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臺灣産業,包括石化業、面板業、汽車零件製造業、機器設備製造業、會展業、空運業、海運業等。這些産業的困境是,許多原材料、器材、零件等都無法如常供應。即使發放“振興抵用券”並不能幫到他們,何況適用對象並不涵蓋他們。

  中國國民黨最新公佈的“經濟紓困民調”顯示,有超過六成民眾搞不懂紓困辦法,高達九成六的民眾沒有提出紓困補助申請。臺灣《聯合報》質疑説,紓困預算任由各部門自行擬列,未體現全盤思維,只是抱著“且戰且走”態度。況且,疫情導致不少企業收入銳減,不得不讓員工休無薪假,但勞動部門編列預算“挂零”,難道不擔心失業問題嗎?

  “脫鉤論”可休矣

  由於中國大陸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兩岸經貿往來又很密切,目前一些島內企業尚未完全復工,外銷産業自是受創嚴重。這也從側面印證,大陸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是臺灣島內經濟走出困境、驅散寒冬、賺取福祉的重要因素。臺灣“中時電子報”日前就發表社評表示,臺灣今年經濟要想維持較好局面,恐怕非得靠大陸經濟不可。

  但在大陸疫情發展高峰期,部分“臺獨”人士拼命鼓吹“脫中”論調,認為大陸經濟“不行了”,臺灣經濟、産業、供應鏈應與大陸“脫鉤”。此説甚囂塵上。而民進黨當局也錯失兩岸關係改善契機,搞“以疫謀獨”,致使兩岸交往更趨冷淡,臺灣經濟隨之日趨低迷。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對“脫鉤論”的回應非常明確,她整合各種具體數據與業界專業判斷後認為,“臺灣經濟發展無法自絕於大陸之外”,並憂心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猶如經濟自殺。

  《中國時報》也明確指出,“脫鉤論”純屬貽害百姓的謬論。前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之際,就有人鼓吹臺灣企業放棄大陸的生産基地,切斷兩岸經貿往來,但實際情況顯示,縱然有部分臺商把一部分生産線移回臺灣或移出大陸,大陸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進口市場,更是極重要的生産基地,大陸的角色難以替代。這次疫情期間也一樣,臺灣經濟要想“保2”,也就是保住2%的增長,恐怕還是得靠大陸的經濟增長,錯誤又無知的“脫鉤論”真的不要再唱了。

  事實證明,經濟發展、經貿往來有客觀規律,不會被政治考量左右。疫情終將過去,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當局違背市場規律的種種做法,將使臺灣經濟面臨更嚴峻挑戰。有島內專家説得好,幻想與大陸經濟“脫鉤”還是務實發展兩岸關係,是趨兇避吉和趨吉避兇的二元分野。如果一味固執己見,只會讓臺灣經濟雪上加霜。(記者 任成琦)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