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挽救觀光業困境 要有突破性驅動力

2018年09月18日 15:48: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工商時報》9月18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近一年來,不斷傳出臺灣知名景點觀光人數下滑、營收不振的消息。包括墾丁、阿里山,乃至最近的逢甲夜市,它的店面租金滑落,以及三分之一左右的夜市攤位由吊娃娃機店取代的負面新聞。分析背後原因包括:大陸觀光客減少,雖然由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觀光客補上缺口,但其消費金額每天平均減少20~30元美金,對夜市、景點、零售業産生衝擊。其次,島內旅遊也因軍公教年金改革的影響,使其消費行為轉趨保守,也重創了島內旅遊。再者,觀光景點、交通路線缺乏規劃,深度旅遊不便,無法擴大觀光層面。

  展望未來,情況會不會改觀?相當困難!主要原因在於:一、兩岸對峙情況並未改善,除了團客的凍結外,自由行人數也在萎縮;二、日本、韓國、東南亞觀光客不少靠補助而來,一旦補助停止,人數恐怕會下滑;三、日本、韓國觀光客,因經濟上相對先進或接近,大肆採購的行為不易發生。而東南亞觀光客因其飲食習慣和臺灣不盡相同,且每人平均所得相對較低,大幅增加消費的情況可能性不高;四、由於觀光業前景不樂觀,業者不可能大幅投資,甚至不少飯店、遊覽車、零售業者提早收攤,陷入惡性迴圈;五、年金改革可能會陸續發酵,大環境改善不易。

  面對上述困境及悲觀的展望,臺當局的作法包括改善績效指標(KPI),由以往觀光人數,改為來客重復率,以及創造新需求,包括親子旅遊,以及員工旅遊費用加成扣除等。不過,它雖有若干改善效果,但無法發揮振衰起敝、治本的效果。

  至於如何突破障礙?我們認為一定要有外來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才能打破靜態的均衡、扭轉結構性的停滯問題。如果觀光人數不易增加或持續減少,則臺當局一定要扮演領頭羊角色,在政策工具調整上,或公共投資上帶頭衝刺,才能激發業界的投資,突破低迷的景氣。而重要的策略有兩方面:其一,增加附加價值,包括提高外人來臺消費的金額或停留的天數。其二,增加基礎建設,擴大景點的規劃,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在增加附加價值方面,提高來臺觀光的消費金額,必須揚棄以夜市觀光為主的策略,改採以高附加價值的定目劇場規劃。觀光客均有不少的夜間活動,如泰國的人妖秀、韓國的亂打秀,其附加價值較高,反之,臺灣則以夜市為主,消費金額偏低。因此,臺灣“觀光局”應和臺灣“經濟部”、“文化部”合作,規劃在中、南部或花東地區推動定目劇場。選擇固定場所,讓明華園、雲門舞集、優人神鼓、霹靂布袋戲等劇團可以每週固定演出,再配合規劃MIT的名品,推銷3C與文創産品、伴手禮;門票和禮品收入可達1千多元(新台幣,下同),其附加價值至少是目前的五倍起跳。

  至於增加基礎建設吸引回頭客方面,為彌補臺灣缺乏國際知名景點,可以選擇在中南部設立“民俗大觀園”,情商各地民俗活動業者,將鹽水蜂炮、宜蘭搶孤、臺東炸邯鄲等民俗活動複製及匯集,每月定期、定點舉辦小型的民俗大展,並透過宣傳,建立臺灣的民俗活動品牌,吸引觀光客,觀光客在一週的行程內,可感受到臺灣整體的民俗饗宴,進而吸引國際觀光客,拓展更多客源。除了鼓勵臺灣消費外,對於前往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墾丁渡假村等地消費的島內民眾,如能在非假日進行旅遊,可規劃適用部分的消費抵減(如20%)再配合當地業者的一、二成折扣,來鼓勵更多民眾以島內旅游來替代出境旅遊,並平衡平日、假日觀光客分配不均的問題。

  而在政策措施上,臺灣“觀光局”可以和觀光業者合作投資,以BOT的型式來拓展大型觀光景點,並爭取臺當局的配合款。再如,臺當局提出觀光業振興方案(預算約30~40億元),由業者提案,鎖定海外高消費族群,提出創意行銷方案,政府籌組委員會審核,通過後提供配合款,但績效指標(KPI)必須包括“消費金額”與“當地産業的連結”等,如未達上述KPI則應追扣補助。又,臺當局可和業界合作推動自由行,以較好的接駁工具(如和計程車車隊合作),提供折扣、標章,吸引觀光客在安全、合理價格下,深入中、南、東部自由行,鼓勵更多觀光客進行深度旅遊。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