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英文若走中間路線,誰是最大阻力?

2017年12月12日 09:45:06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12日社論指出,臺灣正面臨嚴重困境,兩岸關係緊張;內部“統獨”、左右對抗激化;大陸薪水不斷提高,經濟欣欣向榮,臺灣外資卻步、人才流失、薪資不增反減,自信心流失。不過,臺灣經濟基礎依然深厚,外匯存底高居世界第5,企業自有資金及銀行可放貸資金均極為充沛,卻陷入增長陷阱。面對矛盾,臺當局理應努力團結全民、強化治理能力、改善投資環境,讓臺灣早日邁向高所得社會。遺憾的是,臺灣撕裂的力量顯然大於團結的力量,甚至還有人主張“嚴明敵我”。

  社論指出,臺灣的《自由時報》是綠色媒體,卻多次以社論批評蔡英文,認為蔡當局向中間移動的兩岸路線錯誤,日前該報社論《突圍中國裂解有賴臺灣大聯盟》更主張突破現狀,方法是“最大程度團結臺灣連線”,所謂臺灣連線包括“白色力量、時代力量,乃至其他進步力量”,以“突圍中國裂解”。

  該文對當前困境的診斷正確,卻錯誤歸因,蔡英文若聽而從之,困境恐怕不是藥到病除,而是藥到命除。首先,兩岸關係不佳,大陸確實有增加壓力舉措。然而這結果並不是因為蔡英文政策向中間挪移,而是因為挪移幅度不夠,民進黨執政加速“去中國化”,被視為是對現狀的軟破壞,大陸才對臺灣進行“增壓”作為。

  社論認為,這並不代表蔡英文在兩岸政策的修正,沒有一定的效果。事實上,大陸雖對臺當局“增壓”,但仍屬於“有限增壓”,兩岸雖進入“冷和”,終究沒有進到不可復的“熱對抗”,這也是因為蔡英文在兩岸政策向中間挪移,兩岸關係才沒有失控。

  蔡英文若接受該社論的批評,放棄中間路線的嘗試,甚至高舉“反中”大旗,組織“抗中”的“臺灣大聯盟”,那麼,該社論所批判的所謂臺灣國際空間日益緊縮的惡果,不僅不會因此“突圍”,反而會因為兩岸關係從有限崩壞走向無限崩潰,而從目前兩岸“外交”面的局部對抗升級到經濟,乃至軍事的全面衝突。

  社論指出,《自由時報》倒果為因,把毒方當藥方的諸般謬論並不足為奇,但這些謬論卻反映了臺灣政治的一個現實,那就是臺當局領導人想向中間路線移動,卻招來原本同意識形態陣營的極大壓力。蔡英文嘗試走中間路線如此,馬英九難以成功的“全民總統”、陳水扁回頭擁抱深綠的“正名制憲”,又何嘗不是面臨著相同困境?

  當然,這些“中間路線”的嘗試也可能有選舉算計的成分,不管民進黨或國民黨,只固守各自原屬的綠、藍一塊都無法勝選,必須有半數以上選民支援才能當選,所以都有跨藍綠、向中間移動的需求與壓力。

  社論中説,這也是為什麼蔡英文其實並不是在當選臺當局領導人後才開始修正調整其兩岸主張,事實上,蔡英文在選舉期間就已經開始向中間移動。在求勝第一的思維下,“選舉期”的“獨”派對蔡英文的容忍度也最高,這樣的容忍也變成了蔡英文上臺後掣肘、牽制、阻斷蔡英文向中間移動的強烈壓力。

  社論認為,蔡英文執政瀕於失敗、民調持續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向中間修正,而是藍綠基本教義派都不支援,但她面對困難卻表現出忽進忽退的猶疑,因而抵消了向中間修正本可帶來的加分效果。

  蔡英文的困境不該成為回頭擁抱深綠的理由,而應深探內因,所謂“臺灣大聯盟”絕不可以是一個以“抗中”為核心、區分“敵我”的選舉聯盟,而應是帶動全民一起團結,為臺灣謀出路的政治新運動。綠營支援者切不可以把《自由時報》的毒方當成解方,應鼓勵與支援蔡英文向中間路線移動,藍營支援者則不必為反對而反對,應樂見蔡英文向中間修正,理念的勝利比誰贏得政權更重要。社論強調,臺灣不需要內鬥,臺灣需要團結,需要重建治理能力,找回經濟競爭力。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