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臺灣的大選年,可能發生政權更替,許多人開始擔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律”是否會被破壞,是否能持續維持正向發展,即便是選後大勢已定,還是會有相當多的憂心。
臺灣《中國時報》8日發表評論文章説,諸如,擔心所謂的“維持現狀”將不斷往“獨”的方向靠攏,讓兩岸走向清晰對抗的立場,不僅無助於兩岸和平,也對臺灣人民與經濟發展相當不利;又擔心,臺灣新當局對美國有過多的期待,造成誤判情勢,傷害兩岸和平,更無助於臺灣走向世界。其實,現階段的美國是最不可能因為“臺灣問題”介入兩岸,然而,這種不符合現實的期待,卻不斷在攀升。
更令人憂心者,莫過於憂慮臺灣新當局團隊內可能的有心人士,意圖製造事端,挑起兩岸人民的對立,以謀政治利益。殊不知,中國大陸對臺政策也是要參考大陸民意。因此,很怕執政後的新當局,有意挑起兩岸民意對抗,特別是兩岸“網民”的對立。
關於上述憂慮,即使可能當選者用心著眼于如何維繫兩岸關係,但是,面對改變的憂心卻依然存在。何以如此?難道不是因為這個改變,很可能會挑戰過去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兩岸和平定律”?
過去總以疏離的“三角關係”來詮釋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的互動關係。譬如,李登輝提出“兩國論”時,導致兩岸關係降至冰點,引發1996年的臺海危機,由於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惡化,必然促使臺灣與美國的關係愈來愈好;相反的,當臺灣與中國大陸互動佳、關係良好時,也導致與美國關係的疏遠,所以必須“反中方能親美”。筆者認為,此項“三角關係”的思維,是過去冷戰的舊思維,早已無法解釋當前三方關係的互動模式。
審視近期2000年後的三方關係可知。當前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與中國大陸緊張到衝突邊緣時,臺灣與美國的關係同樣是更糟的,甚至美方還發出重話“臺灣是麻煩製造者”、“臺灣的自衛不是美國的責任”。
相反的,當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以兩岸重於外交的指導原則,努力改善兩岸關係。當兩岸不斷藉由簽訂協議、深化交流、促進彼此的和平發展時,反而獲致美方更多的肯定與協助,臺美關係是從未有過的好。最大的和平紅利,在於軟化長期以來兩岸人民的敵視,更重要的是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的建構,與和平發展的逐步達成。
據此,當下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三方的互動模式,早已不同於過去“三角關係”下的冷戰舊思維,而是“當兩岸關係不佳時,臺美關係亦是疏離的;當兩岸關係不斷化解敵意,逐步走向和平發展時,臺美關係亦是相當和諧的,並未因此而更疏離。”毋庸置疑,是項互動模式早已成為“合作大陸與發展臺灣”的“和平定律”,必然要鞭策來茲,“兩岸關係不容破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