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1日發表評論説,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近日上電視談話性節目,在大力推銷她與陳建仁的搭檔參選之同時,也談到兩岸關係是否會遵循“九二共識”、是否會特赦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等敏感議題,言談中呈現的思維邏輯,令人關注。
對於這兩個敏感的問題,蔡英文的答覆,雖跟過去表達過的意見並無不同,但仔細推敲,不難察覺到她已經把所謂的“新民意”,作為民進黨明年如能再次執政後,因應臺灣內外各種問題的核心論點、辯證邏輯。
這也就是説,蔡英文以2016年“總統”、“立委”選舉作為分界點,只要她當選“總統”、民進黨掌握“立法院”,在此之前的種種,包括“習馬會”、“九二共識”與反對特赦陳水扁等,都是舊民意所建構的體制,將被新民意所取代、所否決。
2016年1月16日之後,臺灣內部的運作、兩岸關係的走向及國際社會的發展,都應由“新民意”所引導、所支配。而蔡英文、民進黨等準新執政團隊,則是反映、詮釋所謂新民意的唯一代表,其他人或團體都不能挑戰。
也因此,蔡英文當前的競選策略,不僅是要贏得“總統”大選,而且還要取的“立法院”過半席次,進而將國民黨壓縮到最小化、邊緣化,以使她及民進黨宣稱代表的新民意能極大化、全面化,便於建構未來的新秩序、新政局。
果真如此,臺灣現在擁有的一切,諸如兩岸和平、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等,都將淪為所謂新民意實驗室裏的消耗品、過期貨,直到蔡英文、民進黨感到滿意或弄出麻煩為止。問題是,臺灣為此要付出多少代價?
[責任編輯:李傑]